(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燃燒紙錢為臺灣民間的一種傳統信仰習俗,人們在中元普渡、清明節、廟會等祭祀活動中,習慣以燒香或焚燒紙錢表達對祖先或鬼神敬意,但點香、燒紙錢會產生懸浮微粒、重金屬、苯等空氣污染物,也是造成地球暖化的因素之一。
南港區公所為維護居家環境品質,並配合國家政策,陸續推動多樣低碳民俗措施,於103年向區內各宮廟、社區大樓管委會宣導使用環保紙錢,並於區公所公告欄張貼文宣加強宣導;104年積極推動紙錢集中焚燒政策,向民眾宣導透過將紙錢集中後送至焚化廠燃燒,藉由完善排放廢氣的防治設備處理後,可大幅減少露天燃燒對空氣的危害;105年推動「拜拜不必燒紙錢,以米代金空氣新」,從源頭控管減少紙錢燃燒的量,在本所積極輔導下,南港區玉成公園福德宮、慈雲寺、慈岩宮、富南宮等寺廟,民眾可使用「平安米」來取代紙錢,並在祭拜後將平安米帶回去食用,取代燒紙錢的習慣,使生活環境更加清新健康;106年區公所更鼓勵信眾到寺廟不拿香,改以雙手合十祭拜,目前(108年)持續宣導以上各項低碳民俗活動措施,希望逐步朝向集中、減量、停燒等目標前進,惟並未禁止民眾焚燒,而是協助提供民眾對於金銀紙錢焚燒一種對都會區居住環境與空氣品質潔淨的友善選擇。
2.執行前後定量或定性差異:
目前民眾對於焚燒紙錢之傳統觀念尚無法完全改變,遂本所持續推動紙錢集中和減量燃燒宣導,並進一步請區內各廟宇、里辦公處協助推廣「以米代金」、「以功代金」等活動,以期達到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零排放之目標。
環保效益方面,本所每年發放給區內各里200個紙錢集中燃燒專用袋,若以一袋紙錢約0.8公斤,區內共計20個里計算,本區每年可減少約3,200公斤的紙錢露天燃燒量,避免因燃燒不完全所產生的碳氫化合物與一氧化碳等物質,並提供焚化爐火力發電之效能。另截至104年~107年止在南港區公所主動進行紙錢減量的宣導下,區內約只剩一半住戶有燃燒紙錢的需求,每戶均以一袋紙錢(約0.8公斤)祭拜狀況下,以從104年約37600戶(30080公斤)、105年約30000戶(24000公斤),至106年以降低至約23800戶(19040公斤),根據環保局資料,每燃燒紙錢1公斤約排放1.5公斤二氧化碳,因此截至108年約已減少16560公斤二氧化碳,有效改善空氣中污染物,營造一個環保宜居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