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臺北市為都會型城市,住商部門是溫室氣體排放大宗,因此以住宅大樓為主體落實節能減碳作為一直是本市推動重點;同時為了提高民眾能源管理的意識及便利性,結合雲端網路及智慧監控,將節能朝向智慧化發展成為全球趨勢。
有鑑於此,臺北市都發局於105年起,推動「公宅智慧電網第零期計畫」,計畫4年興建2萬戶社會住宅,並宣示打造一定比例的智慧型社會住宅,導入智慧策略、永續環保等相關產業技術。以臺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二段2巷的興隆公共住宅(簡稱興隆公宅)為示範點,導入建築及家庭能源管理系統(BEMS/HEMS),設置智慧電表(AMI)、智慧電動車充電整合系統等,了解住戶用電量,調節公共空間冷氣、尖峰用電量,也能透過手機遠端控制設定家電關閉、照明情境、溫溼度及明亮度。興隆公宅智慧電網推動特色如下:
一、智慧能源管理系統,能源監控更即時、有效率
建築能源管理系統針對公宅內電力、空調、照明系統、變頻控制系統及用水管理等部分,結合智慧三錶(水表、電表、瓦斯表)掌握耗能變化數據,進而調節達到管理控制的目的。
此外,為了解民眾用電狀況,擇定公宅內24戶建置家庭能源管理系統,包含設置溫溼度感應器,判讀環境條件將冷氣機轉為送風,並結合手機APP,讓民眾即使外出也可以遙控家中電器,達到即時節能的目的。
二、導入低碳設施,結合臺北市節能減碳政策
興隆公宅接軌臺北市再生能源推動政策,於屋頂設置6.24kWp太陽能發電量系統,預計每年可產5,616度電,達到再生能源示範點的功效。此外,亦結合臺北市3U計畫(YouBike、U-Moto、U-Car)發展,於地下停車場內設立電動車充電站,作為臺北市U-CAR政策先行試點,並配合公用微電網儲能系統,整合太陽能、柴油發電等系統,實現綠建築具再生能源發電及儲電的功能。
三、邀請住戶參與綠屋頂,響應田園城市建置
興隆公宅響應臺北市田園城市政策,於頂樓建置綠屋頂農園,並邀請住戶認養,顯示大樓低碳推動不僅只節能、節電,更配合生態綠化推動,全方面實現低碳永續家園的樣貌。
依據臺北市綠建築自治條例,未來興建的公宅都將取得綠建築標章,並以興隆公宅為複製推廣核心,於公共住宅導入智慧電網,打造臺北市成為智慧永續城市。
106年松山區健康公宅有507戶裝設智慧三錶,107的興隆公共住宅 2 區有301戶作為智慧電網實證戶,亦是全國首座「用戶群代表(Aggregator)需量競價試驗計畫」公宅。智慧電網計畫,由初期的實證戶估算可較一般住戶每日節省約10%用電(每戶每月可節省100元電費),未來將逐步推廣到其他公共建設,包括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基地、信義區六張犁 AB 街廓基地,將北市12,000戶的公共住宅建構更具規模之智慧社區電網系統。
108年南港東明社會公宅開放登記,是導入全新觀念的智慧社會住宅,將資訊及通訊科技整合至建築物,增進使用者居住的品質與建築物管理的效能,於「使用者」方面,利用網路科技提供智慧化服務,於「建築物管理」方面,則是善用感測科技與自動化設備,提昇永續節能、安全防災與設施管理的效能,此外也建置太陽光電系統和智慧家庭系統,為促進住戶健康,亦設置約60座小型屋頂種菜植栽槽,提供居民食農教育的機會。
108年開始興建的
南港機廠社會住宅,為配合中央「
5+2產業創新計畫」,更首度導入循環經濟,推行「可回收建材與循環建材」、「資源循環再利用」、「廢棄物資源化」、「彈性模組」、「以租代買」等策略,本基地預計於
113年
4月完成,期望自興建開始就盡可能使用回收建材的型態,讓節能減碳的新生活模式能夠在每一個環節都被落實。
(2)執行前後定量或定性差異
以興隆公宅建立智慧電網為例,將節能資訊可視化,並透過再生能源及儲電系統提供電動車充電,不僅結合市府推廣U-Car,其儲能系統更可在震災或停電發生時,提供社區1.5小時供電量,使節能措施結合災害防救,達到低碳永續建築示範的目的,興隆公宅的成功,更吸引芬蘭VTT研究院人員前往參訪。
興隆公宅24戶示範點測試得知,使用智慧電網的家戶每日平均用電量為5.04度,一般住戶則為5.85度,省電成效約13.84%,每個月約可省下電費150元;每年約可節省2.2萬度電,減碳量可達11.6公噸;屋頂太陽能光電系統每年可發電5,616度電,除可減少約3公斤碳排放量,更可建立大樓再生能源示範點,達到推廣的效益。
綜觀臺北市智慧電網於社會公宅的運用,透過整合建築物的綠能創電設備、既有的柴油發電機、公共區域用電設備(如電動車輛充電、儲能系統等)透過建築物能源需量控制、再生能源系統的互相搭配,與無智慧電網與能源管理系統的同類型建築物相比,平時可節省10%以上的能源消耗,尖峰時刻更可最高調節至節省20%的能源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