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一) 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永華里位於臺南市早期開發的地區,105年里長統計里內約有20間未完整翻修的老屋,在60年以前建造的有14間,64年前建造的有1間,目前有8間是空屋。這些老屋有著濃厚的懷舊氛圍,再加上永華里巷弄、空地的綠美化營造氛圍,吸引了不少喜歡復古老屋的年輕創業家前來此地開設店面,也因此自105年起,里長就試著協助這些年輕人,在永華里尋找適合出租當店面的老舊房屋,因此永華老屋活化四部曲就此展開。
1. 老屋活化第一部
永華里屬於都市型社區,也是老化超高齡的社區,老屋多、老人多,因此里內有許多閒置的空屋,100年起,有許多年輕人看到里內環境及老舊建築,爭相進來詢問進駐,使原本荒廢的老屋,注入一股新活力。近年店家也會參與里內營造,應用店家的專長回饋於營造活動上。
2. 老屋活化第二部
105年初期藉由里辦公處及成大團隊的協助與諮詢,每個月透過成大團隊的幫忙和老屋活化店家舉辦「店家會議」,作為居民與店家的平台。再加上與社區發展協會舉辦「大寶貝解說員」、「店家免費教學活動」、「店家與居民下午茶」等,藉由每個店家擅長的工作,免費指導居民們學習,增進彼此的互動與認識。
3. 老屋活化第三部
店家生意好轉後,客人在狹小的巷弄隨意擺放機車造成居民的不便與怨言,尤其是在假日停放機車的問題特別嚴重,里長也透過「店家會議」,建議老屋活化的店家可以在假日聘請左鄰右舍的阿公阿嬤來打工,讓阿公阿嬤來幫店家指揮交通,告訴客人機車可擺在哪兒,或是誰家的門口可以借停放機車,憑著阿公阿嬤在地人的人脈與優勢,輕鬆的替店家解決了這個困擾雙方的問題。
4. 老屋活化第四部
106年至109年藉由文化部「青銀同夢─銀同社區青銀合創實驗計畫」,店家之間也會利用自己所長聯合開辦課程或活動,邀請里內長者前來上課,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年輕創業家與永華里居民共同合作的經營模式,加深居民與店家之間的連結,透過承租「老屋」,能讓年輕的活力充滿於人口老化的永華里,並成功的打造屬於永華里與銀同社區獨特的商業與觀光模式。
(二) 執行前後定量或定性差異
統計至108年5月,永華里至今已有14間老屋完成翻修,且仍保有老屋的氛圍,108年6月預計開始著手申請文化局補助,再將里內5至6間老屋重新翻修後做為里民活動空間或出租給有緣人。翻修後的老屋,有的是販賣服飾或是做文創藝文空間(例如:聚珍台灣、小半樓、窩窩頭24小時開放的社區書房)、有的是賣餐點(例如:輕食、鬆餅、冰淇淋、手做工坊、日式抹茶、拉麵等)。老屋出租使得屋主獲得租金收入,里內注入人文氣息,同時也帶動商業契機。
原本里內許多閒置空屋,透過租售作為店家或工作坊,使里內增添一股古都文化,年輕的老闆們與永華里里民之間不單單只是承租人與房東的關係而已,透過長期的進駐與里民間的頻繁交流,在地居民早已將這些年輕創業家當做是自己家人般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