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一) 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104年起,本區向行政院環保署提案「營造寧適家園計畫-拔尖級南區老屋改造計畫」,將南區鯤鯓、喜樹、灣裡地區之老舊建物保存再利用,起因於鯤鯓、喜樹、灣裡地區有大量舊式閩式建築及磚房,仍保留舊式紅磚的典雅建築風貌,因屋主過世無人繼承或搬至其他地區居住,任其荒廢,不僅造成環境髒亂也讓舊建築特色無法彰顯蒙上塵埃,其中位在南區鯤鯓路194巷1號、灣裡路88巷3弄54號兩間老屋,屋齡更具有一甲子以上的歷史,為讓老屋再度重生,提高使用效能,公所於103年開始推動舊建物保存再利用,將私有建物藉機轉型利用、複合式使用或內部空間調整的方式加值使用,以與屋主簽訂定期認養契約方式取得空間使用權,為原本近乎廢墟的老屋,重新賦予生命力,成為社區交誼、社區介紹導覽中心或文史中心等,以改善社區內空間環境,增加社區互動及提升生活品質。
而有先前的成功經驗後,本所發現推動舊建物保存再利用不僅能改善環境景觀,更可保存當地文化、文史,以供後人探究、了解,故於105年度時,又嘗試在本區較都市地區-鹽埕地區,尋找適宜之舊建物,期望重現鹽埕地區-臺灣第一鹽的風貌。
過去鹽埕地區在明鄭時期開闢瀨口鹽場,為臺灣曬鹽史之啟端,而隨時代的開發演進及都市化的發展,該社區已發展工商業,早期鹽田景象已不復見,舊部落屋舍多已被新興住宅、工業廠房給取代,少數保留下來的古厝,成為回憶鹽埕曬鹽史之歷史見證,藉由舊建築之再利用,希望讓世人回顧這段被遺忘的歷史。
(二) 執行前後定量或定性差異
為保存舊有建築並賦予新生命,104年公所利用環保署補助拔尖計畫將鯤鯓、喜樹、灣裡地區共計5處老屋進行改善,改善後區公所協同鯤鯓社區發展協會、喜樹社區發展協會、灣裡地區各發展協會於104年12月19日辦理「灣裡美食感謝之夜」晚會,邀請當地美食業者及約600名社區及民眾共襄盛舉一同聽音樂、吃美食感受老屋魅力,藉以推廣成果。
105年公所透過港務回饋金改造鹽埕地區舊屋舍,將蘇家古厝改造為「臺灣第一鹽故事館」,重現過去曬鹽之歷史風貌,改造後開放讓民眾可走訪參觀,105年度11月舉辦「臺灣第一鹽文化季」,除進行社區文藝活動外,也可向外界說明過去曬鹽之歷史風貌,並提供社區參與過程之相關紀錄,如:改造過程照片、彩鹽化、聚落故事等。
地點
|
改造前狀況及用途
|
改造後狀況及用途
|
喜北角老屋
(喜樹路222巷與西濱公路交叉口)
|
早年為軍方海防崗哨及漁民使用「牽罟」捕魚後分發魚貨的魚行集散地,海岸邊距離現今約百公尺的位置,舊崗哨旁有原有老舊房屋及約有10米長的堤岸構造物為早期保護漁村聚落,因老屋及空地多年無人使用管理與清潔,呈現閒置荒蕪景象。
|
公所將原有老舊老屋及舊堤防以夕陽意象彩繪,增設步道、變葉木、真柏、玉芙蓉等景觀植栽來搭配,沿著海堤迎著海風,佇立凝觀向晚時分的彩霞滿天,相當具有懷舊氣氛之好望角景點。
|
鯤鯓老屋
(鯤鯓路194巷1號)
|
近乎廢墟之老屋,屋內環境髒亂易孳生病媒蚊,影響環境衛生。
|
將閒置多年未使用且保有在地特色與文化價值的老屋重新活化,重新賦予生命力,成為南區另一新地標。
|
灣裡老屋
(灣裡路88巷3弄54號)
|
近乎廢墟之老屋,雜草叢生,屋內環境髒亂易孳生病媒蚊及躲藏蛇類,影響環境衛生及安全。
|
閒置老屋能賦予新風貌,除可改善環境衛生、維護市容景觀,更可展現地方生活特色,吸引外來遊客了解在地文化及歷史,再造臺南南區舊部落之風華,未來將規劃為社區展覽館。
|
灣裡老屋
(灣裡路400巷)
|
將原本近乎廢墟的老屋,重新賦予生命力,成為南區另一新地標,吸引外來遊客了解在地文化及歷史,展現地方生活特色。
|
灣裡路383號
|
利用放置不規則踏板及碎石,枕木花台施作,南方松木格柵板,簡易牆面彩繪,並於周圍種植植栽美化環境,將閒置老屋賦予新風貌,除可改善環境衛生、維護市容景觀,更可展現地方生活特色。
|
台南市南區喜樹路254巷17弄3號旁
|
屋內環境髒亂且廢棄物堆置易孳生病媒蚊,影響環境衛生。
|
將內部廢棄物加以整頓,保留古早老屋元素,邀請居民一齊參與植栽課程,運用在地竹藝容器裝上植栽,釘牆面打造成喜樹地區音樂展演廳,於每月第四個禮拜六日「喜事集」活動時邀請街頭藝人音樂表演。
|
台南市南區喜樹路254巷17弄巷口
|
改造前為空屋,為木板門上色,顏色斑駁,顯得破舊
|
透過清除廢棄物,再將老屋彩繪美化,以營造老街空間熱鬧氛圍。
創意的發想取自現今的社會,便利商店徹底取代了傳統的雜貨鋪。可是傳統小店的記憶讓人覺得有一種溫馨的感受,當年這些雜貨鋪,大家就叫它【柑仔店】。
|
蘇家古厝
(鹽埕路291巷41弄口)
|
因老屋多年無人使用管理與清潔,呈現閒置荒蕪景象。
|
由原本老舊閒置之廢棄空間,改造利用成具有文化題材之故事館。而在故事館中,設計規劃有「古鹽埕鹽田地圖」、「居民鹽畫作品」、「故事館由來介紹」及「社區特色景點介紹」等數個空間,提供參訪民眾瞭解舊建築時代背景故事,提升人文素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