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整體流程
(一) 人工溼地設計的概念,是依循自然生態的淨化機制,達到淨化廢污水的目標。灣裡人工濕地以處理灣裡社區生活污水為主要目標,生活污水由基地旁的排水溝截流後,抽至進水集水槽,再由進水集水槽以固定流量抽入人工濕地處理。
(二) 這處溼地共分4座水池,第1、2個水池是好氧池,分別種植蘆葦、香蒲等水生植物。家庭污水抽進第一個池子,蘆葦根部會吸收水中的有機物,第2池的香蒲也有相同的效果。此種水池係模擬天然濕地之水文及環境狀態,由於外觀及作用接近天然沼澤,除了污染防治功能外,亦可營造出新的野生動物棲息地,並具有景觀美化功能。第3個是厭氧池,池底鋪一層石塊,水在石塊下流動,因為缺少氧氣,水中的大腸菌會缺氧死亡,成為蘆葦的養分。
(三) 經過3道自然生態過濾的水流入第4個生態景觀池,即完成人工溼地的淨水過程。生態景觀池前端底部鋪了10~30公分的土壤,形成溼地淺灘,其餘部分 則鋪有15公分的礫石,水深約15~80公分之間,主要目的為利用經過前幾個密植水生植物溼地所淨化的污水,來培育多種類的水生植物,並達到提供各類生物 棲息及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功能。
二、 後續管理
由於占地跨及省躬里及永寧里,面積廣大,於102年前係由環保局統一認養,於102年後環保局因人力不足,故洽請公所處理,因為「台南市灣裡社區人工溼地生態實驗園區」地理位置位於省躬里及永寧里等二里,公所商請里辦公處共同認養維護環境,透過志義工定期巡檢、除草。公所除了協調環保局與二里辦公處之認養事宜外,亦不定期協助派工除草,維護環境,若有重大損毀,由里辦公室通報公所協助處理。
如灣裡濕地公園整修工程完成後,可透過里內社區巡守隊逐步教育居民導向濕地生態產業發展,透過在地保育工作者開辦導覽、教育課程,使民眾能更認識灣裡濕地並主動維護。
而未來預計採用生態設計手法,如原生樹種、長年植栽及圍塑等,不僅民眾可更接近親水範圍,也能減少人為之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