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一)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民國97年,時任縣長蘇煥智欲在後壁區打造一個穀倉公共藝術裝置,並在耶誕前夕設置在縣民廣場,想以「深耕、慶豐收」的公共藝術裝置,給大家一個農村味的感受。當初苦無製作穀倉的團隊,尋覓多時最終找到現任里長,里長當時雖然也無打造穀倉經驗,遂邀請里內會編竹籃的里民竹編老師傅廖水共同合作,並尋找里內幾位志同道合的夥伴來利用竹子、稻草、稻殼建構主體,最終完成一小型穀倉(古亭畚)。
穀倉藝術於展期後,里長跟政府協商,將該穀倉移回侯伯紀念展示,103年開啟了侯伯稻草編織、手工藝的創意,至今109年後壁區本里結合志工媽媽的創意,將這些稻草、稻殼DIY成古亭畚為意象的滿福包、穀倉小夜燈、裝置藝術、吊飾、等文創品域,自古以來後壁即為南部的米倉,亦有許多農業廢棄物,古稱「古亭畚」的穀倉,更是早期農家儲存稻穀重要設施,透過文化創意開發,希望讓居民了解穀倉的演變與實用性。
(二)執行前後定量或定性差異
侯伯里每年收割兩次稻穀,每次大約可以回收1500公斤稻草,經挑選後可提供作為DIY材料,約可製作出200~300個滿福包、穀倉小夜燈、裝置藝術、吊飾成品。
利用稻廢、稻殼黏成小夜燈、吊飾、DIY、裝飾藝術,這些手藝來自侯伯社區媽媽教室,他們利用休閒時間之餘製作這些飾品,藉由這樣的方式不僅能使農業廢棄物再利用,減少廢棄物焚燒的情形,亦可以推廣循環經濟的理念,且製作穀倉裝置藝術亦可擺設於社區綠美化空間,教導來訪的民眾知曉過去農業樣貌,並進行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