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區公所為推動轄內環境綠美化、生態保育等工作,自105年起陸續在轄內進行植栽綠美化工程,在植栽挑選時以四季多樣化、色彩豐富、原生、具誘鳥誘蝶特性之植栽為主要栽培種類,進而改善各里環境,吸引多樣性生物靠近,建立物種棲地與生態豐富度。
截至目前為止,區公所仍積極推動於本區鄰里公園及公有空地營造綠色空間,達成生態重建之壯舉,期能增進公園及綠地內喬灌木歧異度與原生及誘鳥誘蝶植物比例,朝向水泥設施減量及適度降低人為干擾,以維護都市的自然生態。
後續經營管理交由各里里辦公處、公園認養人、志工及居民共同協助維護,每日定期巡檢待改善事項錄案辦理改善,於防汛期間加強檢視喬木及植栽生長情形,以維安全。亦不定期邀請里辦公處共同會勘檢視部分綠美化及植栽補植、養護需求。
階段性目標:
A.希望可透過綠美化讓轄內各里能更加蓬勃,也希望藉種植誘蝶植物吸引蝶類棲息,增加動植物生態,使生物多樣性的程度越來越高,同時也增加環境美觀,營造更優質的生活環境。
B.於轄內進行綠美化工程,不但增加本區綠美化景觀,更增加更使用路人增添對本區的好印象,更重要的是,增加綠地面積,種植原生、具誘鳥誘蝶特性之植栽,以增加該區域的生態多樣性,可大幅提升固碳量。
(2)執行前後定量或定性差異
定量效益說明:
區公所為加強轄內環境綠美化、有效利用公有閒置空地、提高休閒遊憩方面之助益,目前轄區內已有「錦平低碳示範公園」、「中正公園」、及「臺中公園」等公園綠地,以及「太原綠園道」、「育德綠園道」等綠色廊道,藉以塑造優質的整體生活空間。其中「錦平低碳示範公園」除保留原先的老榕樹、玉蘭花和荔枝樹外,陸續又種植其他原生植物以及能吸引鳥類蝴蝶的植栽,原生種植物例如:樟樹、茄苳樹、大葉欖仁、梅花、阿勃勒等;誘鳥蝶植栽例如:七里香、茉莉、金露花、桂花、矮仙丹、雞冠花等。此外,在公園內建置生態池,使得公園生態更為豐富,多了水生植物(荷花、布袋蓮)、魚類和蛙類,並吸引了各式鳥類如夜鷺、黑冠麻鷺的暫棲,目標是在提升里內綠覆面積時,也能順便藉由誘鳥誘蝶的植栽,來增加里內的生態豐富度。將原是水泥叢林的都市市區增添動植物生態。
依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資料,低草花圃類、野草地或矮草皮類固碳量為每年20
kgCO2/m2,因此,我們估算區域綠美化空間每年固碳量約為9640公斤。
固碳計算方式:占地面積(m2)*固碳量(kgCO2/m2)
482
m2 x 20 kgCO2/m2 =9640
此外,轄內「太原綠園道」、「育德綠園道」亦為綠美化的示範重點,建設局更在園道上種植許多黑板樹、小葉欖仁、烏心石、台灣欒樹等,使園道綠意盎然,充滿生機。里長自費購買櫻花樹苗,栽種於綠園道上並認養維護,因而帶起里內打造櫻花樹海的風氣。在里長的規劃下,也開始教導里內志義工種植誘鳥誘蝶植栽如:九重葛、金露花、朱槿、扶桑、無患子、杜鵑等植物,除可增加植生量以外,藉此提升更高階生態系所需要之生態基礎,提升生態豐富度,並兼顧生態平衡,確保生態機制永續之功能。兩處綠園道之綠化面積約66,800平方公尺。
另一方面,轄內明德里以打造低碳家園為目標,種植各式綠色植栽,並豎立告示牌讓民眾進一步認識植物,106、107年逐步增加誘蝶植栽,以加強本區綠美化,其植栽類型屬於生態複層(含大小喬木、灌木及花草密植混合區),種植喬木類:山櫻花、欖仁、樟樹、烏心石、台灣欒樹等;灌木類:矮仙丹、七里香、馬纓丹、山馬茶、九重葛、金露花等共約5百多棵,不只能為社區增添鮮豔色彩,使自然生態更為豐富,更有效對空氣淨化及減低碳排放量有實質幫助。
綠覆面積約為1125平方公尺(太原路一段及忠太東路綠園道)。
定性效益說明:
透過社區的綠美化工程,陸續種植原生植物以及能吸引鳥類蝴蝶的植栽,後續設置解說牌及撰寫認養人,強化里民與植樹的觀念,現已變為社區休閒遊憩的空間。近年來里民也有反映里內的鳥類及昆蟲較往年多,生態豐富性變高,種植原生種植栽之成效日益顯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