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生態景觀綠化能夠美化環境、調節溫度、提高環境舒適度,同時也具有積極的固碳效果,為提升本區之環境品質與植作物種綠美化之景觀,進行調查轄內閒置空地狀況,並依據每塊基地所在位置,在各方條件評估下,規劃出4處改造地點(錦平里低碳示範公園、乾溝子段102-20地號、邱厝子段258-130.258-131地號、水源段186-9地號),進行具特色之綠美化相關作業。完成後不僅改善了原雜草叢生容易滋生病蟲害等狀況,解決社區髒亂死角,提升居住環境品質,且栽種各樣喬灌木如:矮仙丹、七里香、金露花、馬纓丹、羅漢松、樟樹、烏心石、櫻花樹、黃連木、台灣櫸木、榕樹…等,有效對空氣淨化及減低碳排放量有實質幫助。
於106年、107年持續針對列管空地進行改善、維護,希冀建立城市空間秩序,整理出潔淨的都市生活空間,並結合環境、文化與生態的理念,作為日後環境教學場所之規劃。
推動期程:
一處是位於北區太平北街與中華路二段街口之國有土地,面積約482m2,此處鄰近一中商圈及校區附近,因無人管理成閒置空地,105年公所經由規劃與申請相關補助,將原先為水泥空地改為透水鋪面,並栽種草皮、灌木、草花及喬木等植栽,改建為低碳示範公園。
設立初衷為響應低碳排放的環保訴求,保留原有的三棵老樹(老榕樹、荔枝樹及玉蘭花),後又陸續種植多樣植栽,並設立生態池及三盞太陽節能燈具,在生態池中飼養鬥魚和青蛙,營造一個生態多樣的自然教室。
106年、107年陸續將乾溝子段102-20地號、邱厝子段258-130.258-131地號、水源段186-9地號等閒置空地,加以規畫並種植各喬灌木與草皮,藉由綠美化工程,消彌髒亂點。未來將持續擴大整理其它閒置雜亂空間,以區域綠美化為改善目標,提升轄內綠覆率和多樣性,讓民眾生活能更為舒適和悠閒,打造低碳示範生活空間。
計畫目標:
A. 美化公共及社區環境,改善轄區內生活環境與生活品質,增加生態旅遊觀光資源。
B. 整合自然生態資源、人力資源、文化資源來帶動地方觀光發展。
(2)執行前後定量或定性差異
定量效益說明:
區域綠美化帶來的益處是不勝枚舉,除能夠美化環境、調節溫度、提高環境舒適度外,同時也具有積極的固碳效果。景觀綠化為基地內自然土層,以及相關設施上之覆土層,栽種適當之各種植物,增加綠化之面積,使轄區整體環境更加友善綠化。
北區公所在環境改造方面具體成效如下:
105年公所為打造「綠色城市空間」,建置低碳示範公園:本案位於北區太平北街與中華路二段街口有一塊國有土地,綠化面積約482m2,藉由低密度開發及低衝擊方式規劃設計,將地方特色融入景觀設計,保留原有3棵老樹(榕樹、荔枝樹及玉蘭花),包含各式喬灌木植栽、太陽能景觀燈、透水鋪面、生態池、體健遊憩設施等。不僅滿足社區居民日常休憩需求,並做為居民健行的主要集合點,希望打造一處具綠意、教學、娛樂的公共聯繫空間,改善整體社區環境。
106年、107年陸續將乾溝子段102-20地號、邱厝子段258-130.258-131地號、水源段186-9地號等閒置空地,藉由種植各喬灌木(七里香、金露花、矮仙丹、風鈴木、鳳凰木),成功改造該處為綠美化景點,上述綠化面積共1,171平方公尺,依照「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 2011 環境規劃與管理研討會」溫室氣體調查與碳足跡之研究,概估每年減碳效益約為:23,420kgCO2e
定性效益說明:
本措施係針對區域內處於閒置,空間使用狀態不明的區域進行改造,透過綠化植栽的培育,增加區內綠色元素,改善環境被佔用與髒亂的問題。
短期目標
1.增加區內綠地面積、提升空氣品質(淨化空氣)。
2.打造生態休憩空間,創造生物多樣化棲息地。
3.藉由老樹的保留,提升環境教育的意義。
長期目標
1.推廣低碳社區、低碳城市理念,讓社會大眾逐漸認同低碳城市概念。
2.城市花園的推廣,能改善整體都市熱島效應所產生的環境衝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