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臺灣都市發展在現代化過程中,拆毀眾多老建築作為新建設的發展基地,其拆毀的不只是市民多年生活積累的歷史空間,同時也抹去了市民共同的記憶。位於臺灣中部地區的臺中市,同樣面臨城市開發與保存兩難的課題。民國88年(1999)921大地震,雖造成臺中市許多建築傾倒與毀損,但城市發展的腳步得以放緩,此時公部門以文化資產保存制度適時介入參與城市復興事業,除搶救許多待拆具文化資產保存價值的建築,並重新檢討城市建設與城市歷史保存的關係,進行以古蹟與歷史建築保存修復,與再利用的城市歷史空間再生行動,並獲得初步的成果。
區公所在資源循環方面,積極推動『舊建物保存再利用』。主要目的是要保存地方的建築特色。轄區內有日治時代的建築,成為地方的建築特色,利用部分經費將舊有建築物重新整理及周邊環境進行綠化改造,讓舊建物得以保存並增加實用性,打造文創藝術空間,賦予舊建物新生命。為達此一目標,訂定了短、中、長程目標:
A.短期目標(103年-106年):針對舊建物周邊環境進行綠化,定期針對舊建物周邊進行環境整潔。
B.中期目標(107年-109年):將舊建物結合社區參訪,於舊建物舉辦攤販設置、DIY活動等,提高舊建物實用性,確保建物使用率。
C.長期目標(110年以後):針對區內特色老舊建物進行改造經費申請,後續可將老舊建物改建成故事館或環境教育場域等其他公用。
(2)執行前後定量或定性差異
定量效益說明:
將轄區內有深度意涵的歷史建築、古蹟;或其他文化資產如遺址與文化景觀等,以文化創意行銷的方式,推廣成為一種新興的行程,讓民眾瞭解與欣賞建築之美,同時更有效的與文化觀光相互結合,不僅可以促進經濟動能的提昇,更為文化推廣之首創,真正達成「文化」、「觀光」及「經濟效益」三者間之連動。
區公所正積極推動『舊建物保存再利用』,目前已成功打造並活化轉型的地點為:「原市長公館」、「臺中放送局」等處,藉由創新的經營方式再造新的記憶,是再生空間的重要價值。
一、市長公館:建於1929年(日治昭和四年),舊稱宮原氏別墅,為日籍眼科醫師宮原武熊所興建之別墅住宅。
2002年公告登錄為臺中市歷史建築,是全國第三個掛牌的歷史建物,也是臺中市保存情況最完整的日治時期洋房宅院建築。其後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計畫,將臺中市長公館移作藝文展演空間。
2003年進行宮原武熊住宅為主的歷史建物修復工程,恢復原有建築原貌後,2006年委託博物園國際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經營管理與空間重塑整裝。
2015年市長公館重新辦理委託營運作業,公所結合臺中市政府社會局共同規劃與合作,活化並使空間再利用,為健全老人福利政策、提倡多元活躍老化方案,加入銀髮元素規劃作為老人夢想館經營,以「文教設施」重新賦予「不老夢想館」之發展方向,讓本基地作為銀髮族群進行社會參與的出發點,並延伸推廣文化創意、世代交流相關體驗,以達到銀創臺中之目標,發揚並實施臺中市「托老一條龍」政策。
2016年6月22日完成OT招商作業,順利委由財團法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經營。「不老夢想館」呈現長輩的生命經驗,激發長輩抱持年輕的心態,不受限於年齡,持續學習、活躍老化。
目前館內有不老夢想常設展,並推出為期半年的「不老騎士10年特展」,週末更將舉辦真人圖書館,讓民眾認識長輩特殊的人生故事;同時,提供餐飲的「不老食埕」戶外空間,將展示古早漬物製作過程,並推出不老料理人製作的文創美食。
二、臺中放送局:興建完成於1935年(日治昭和10年),區公所近年推動地方文化館計畫中,成為該項計畫的重要文化景點。放送局歷史可追溯自日本總督府選擇臺中市水源地公園為基地,開始進行臺中放送局的建設,是日治時期殖民政府發展廣播事業,作為宣揚政府威望與成果展示所用。主體建築混和了羅馬與哥德式的簡約建築風格,無論在建築樣式、材料使用以及廣播建築設備的特殊性上,都顯現出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在高度開發的市區,保留如此具特色建築與完整之庭園腹地,是相當難得的。
200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2015年由市府以OT方式委託聖僑資訊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營運,以「在地文化、創意設計、美學生活」為精神,將臺中放送局過去傳遞資訊的概念做出發,打造放送五感的藝文美學基地,並連續於每年五月前後自辦籌劃「臺中放送季」,今年則於4月12日至5月12日辦理臺中放送季系列活動。
2019臺中放送季為期1個月,以「臺中聲活」為主軸,從2月起邀請民眾成為參展者,募集臺中的日常,並以放送局做為平臺,放送生活中最美好的每段「聲活」。系列活動計結合聲活導覽、聲活講座、露天電影院放映、創意市集等等,邀請民眾共襄盛舉。
其次,臺中放送局與看見臺中城隱者地圖進行「聲活導覽」,一同聽見在水源地公園的聲音、感受百年來的市井生活;並帶領大家回顧臺灣90年代深受大眾喜愛的廣告歌曲,一起走進時光回味之旅。
園區內4月13日與MALL DJ合作的「野餐墊上的媽媽派對」,享受著音樂同時現場進行婦幼二手好物大風吹,經濟又環保;晚間的露天電影院,兩天分別放映電影「生生」、「只有大海知道」,讓民眾走進全臺灣唯一電台街的1號,隨著水源地所留下來的歷史與故事,進一步地認識水源地的發展脈絡。
5月2日至5月11日期間則與國家電影中心合作,播放「時光臺灣」系列紀錄片,活動期間皆免費入場觀影;5月11日至5月12日辦理推廣全球風行的Vegan素食生活的「草獸派對」市集活動,邀請所有民眾一齊來到臺中放送局感受「臺中聲活」,建立起放送局發送資訊的平臺,延續臺中放送局的放送任務。
定性效益說明:
舊建築保存再利用的特色,是以搭建歷史空間舞臺的概念,取代固定式的空間展演,轉化再利用收益為文化資產,保存永續經營的動能,並將文化資產再利用概念延伸至戶外空間與生活地景。區內各歷史建築保存修復與再利用的過程,就是與歷史、都市環境、社區溝通對話的過程,透過文化資產保存活化與空間改造的具體行動,達成城市歷史空間保存與再生的目標。
舊建物的保存不但是珍惜資源的表現,亦是保存文化古蹟。未來可結合文創產業將舊建築活化轉型,使得文化特色得以保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