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推動期程與目標
本區轄內皆平原,因都市計畫與中區市中心咫尺為鄰,交通便捷,故農地面積大幅減少,成為以文教為主,農業次之。本區境內有柳川、梅川、麻園頭溪貫穿其間,沿溪垂楊綠柳,迎風搖曳,景色怡人,近年來,由於市政各項文化建設次第在西區完成,為增強文化建設與綠化共存的環境,也為了減緩熱島效應,遂在西區內建設綠園道,其中以「草悟道」是為大規模且完善的都市綠園道,另有國立臺灣美術館到美術園道及梅川綠園道,總面積為161,150平方公尺,累計種植喬木超過約2,000株,至108年每年持續植栽撫育、草皮補植、枯木換植及草花換植。
執行前後差異
臺中市的綠園道系統為全臺灣最完善的縣市,轄區內最長的四條綠園道一是英才路上「草悟道」是為大規模且完善的都市綠園道,二是連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之館前路、三是國立臺灣美術館到美術園道,四是梅川綠園道,全長約3.6公里。累計種植喬木超過約2,000株,每年持續植栽撫育、草皮補植、枯木換植及草花換植,總面積為161,150平方公尺。以帶狀樹造林建構完整之生態林道穿越都市水泥大樓,藉此將風引進城市內,打造都市風廊,有效調節熱島效應。
依照「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 2011 環境規劃與管理研討會」校園溫室氣體調查與碳足跡之研究,每株喬木年碳吸存量約39.02 kgCO2e,概估每年減碳效益約為:2,000株 * 39.02 kgCO2e /株 * 0.001 =78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在西區區公所協助改造注入新生命的臺中文學館,在當初設計之初,便將文學公園內原有的龍眼、芒果樹留下,種下許多新的植物,例如芭蕉、柳樹、紫薇、桂花、莿桐等。將文學館打造成環境與文學共存的環境。
在梅川綠園道,公所與轄區後龍里向市府建設局及景觀科協調後,移植桂花樹150顆、槴子花樹120顆及九芎樹150顆等各式原生景觀植物到兩旁步道,構築成舒適的綠色隧道,提供里民、外來遊客有舒適的散步、休憩的空間;其中桂花樹在花季來臨時,微微散發的天然花香,搭配垂下樹梢,構築一幅相當清幽的嗅覺及視覺饗宴。
原茄苳公園因部分園地和旁邊閒置空地受到市地重劃,面臨建商拆除危機,為搶救千年茄苳樹,經里長、里民及西區公所偕同向市府陳情,後規劃「茄苳樹王文化生態公園」,且文化生態公園也於107年7月正式啟用,總面積為1,940平方公尺。
每株喬木年碳吸存量約39.02 kgCO2e,概估每年減碳效益約為:420株 * 39.02 kgCO2e /株 * 0.001 =16.388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項次
|
綠美化地點
|
綠化面積(m2)
|
1
|
梅川綠園道
|
13,040
|
2
|
美術園道
|
66,670
|
3
|
草悟道
|
63,900
|
4
|
勤美綠園道
|
17,540
|
5
|
茄苳公園
|
1,940
|
共計
|
163,0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