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綠川原名新盛溪,因沿岸綠意盎然、景色優美,於1912年始更名-綠川,因都市再生行動長期受到忽視,導致環境品質低落、交通擁塞及都市機能衰敗等重大問題待解決,而流經中區的綠川排水更因沿線工商業發展及人口快速成長,廢污水排入造成污染,甚至在無法處理廢污水源頭的情況下,因此以加蓋作為治標手段。
為再現綠川風華,進而促進中區再生,中區公所結合市政府於民國104年提出「新盛綠川水岸廊道計畫」,以水質改善為核心,同時,為提供民眾在地低碳樂活的優質水岸親水環境,配合市政府規劃,利用生態工法闢建,並營造類似京都的鴨川、首爾的清溪川的親水環境,綠川水岸以自然及藝文展現為主題,導入公共藝術並運用水元素,創造多元創意藝術舞動空間,並融合多元東協風情。
此外,區公所規劃結合宮原眼科及中山綠橋、櫻橋遺跡等歷史建築,營造具人文氣息的景觀河岸,形塑人文水岸空間氛圍。希望藉生態、地景、人文、經濟發展之互動,配合都市綠帶及藍帶系統,與自然環境整合。
2018年「新盛綠川水岸廊道」獲得日本優良設計獎大獎,更拿下獲獎率僅2%的「百佳獎(Best 100)」
✽階段性目標:
利用地方河川地形特色,營造帶狀親水環境,提供民眾優質水岸休憩去處,鼓勵民眾接觸大自然,增加自然親水經驗,自休閒中潛移默化,培植環境保護觀念。
✽預期成果與效益:
(1)
|
營造色彩鮮明、具地方特色之綠化景觀。
|
(2)
|
藉由整體綠美化,以植栽襯托花燈,並打造優質景觀
|
(3)
|
在綠美化空間上針對中區之特色塑造綠色意象。
|
(4)
|
原本陳舊的中區商圈,結合多元價值,發展複合式的功能定位
|
(5)
|
營造色彩鮮明、具地方特色之綠化景觀。
|
(2)執行前後定量或定性差異
定量效益說明:
綠川是臺中相當重要的溪流之一,因臺中市中區為臺中開發甚早之區域,在日治時期因政府對其規劃整治及移植垂柳,使當時該區域有「小京都」之美名。臺灣光復以後,大批移民將兩岸柳樹砍除,興建臨時屋舍,使綠川沿岸景觀遭受嚴重破壞。
中區公所配合市府政策雖於1960年代起逐步拆除綠川沿岸違建,並於1987年完成違建拆除工作,並不斷進行沿岸綠美化工作,但綠川水質污染嚴重,惡臭難擋,因附近家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嚴重影響綠川水質。
目前針對綠川水質部分進行改善作業,完成綠川截流工程,將ㄧ般家庭廢水截進週邊污水下水道,同時進行旱溪引流工程,於枯旱期進行引水以增加綠川流量,讓綠川水質有效改善為輕度污染,未來將持續針對綠美化與水質改善盡行努力。
整體水岸再生範疇為綠川長度6.1公里(雙十路以下),以全貌性角度定調,可分為舊城商業、文創園區、社區生活、綠色校園等四個區段。
綠川導入低衝擊開發工法,運用海綿城市概念將河岸空間採多元化利用,不僅加入如仿水田式自然渠道、大面積河岸綠帶、雨水撲滿、透水鋪面等工法,在人行空間上,也以透水鋪面增加入滲面積,整治河段透水面積由原本的 500 平方公尺增加至 5,000 平方公尺,將近 10 倍。同時,為了恢復以往綠川綠意盎然的印象,除了原有的喬木保留以外,更配合市府「 8年100萬棵植樹計畫」新植百餘株的樹木以及超過 4 萬株的灌木、草花等,綠化面積相較整治前增加了 5 倍以上。
此外,綠川整治開蓋時,意外發現台灣大道下方櫻橋殘存的橋身,也將其完整保留,除了將橋下空間打通,並將其立面復刻於外,讓綠川美景與歷史古蹟相互映照,增添更多人文色彩。
區公所為活絡綠川周邊商家與產業跨域,舉辦導覽活動,自中區綠川周邊河畔擴及至河濱新完工景觀區域,帶領民眾接觸此計畫示範商家、老鋪,體驗新舊間的展演產物與綠川記錄,透過踩街、民眾交流、商家展示,讓走在綠川沿岸的五感體會帶入綠川河床故事旅行,進而更貼近計畫核心之推廣價值。
區公所成功打造綠川獨特水與綠的休憩空間,復原生物棲息環境,營造河川自然生態,並結合周邊豐富人文歷史,讓日與夜各有不同的風貌,藉以翻轉周遭人文與商業空間,帶動中區再現繁華榮耀。
定性效益說明:
河道內整治在確保防洪機能目標下,主要將既有箱涵移除後,於既有河道內重新構築新的防洪箱涵,將礫間處理後潔淨水質引入河川,積極對水路空間多元化利用,提高都市在地文化與生活價值。
最後在景觀型塑上,融入各段商業活動、文化特性與生活休憩,透過線條勾勒,讓生活美學融入生態景觀,而隨著工程推動共同參與培力深耕熱心服務的在地力量,籌組成綠川水環境維護志工團隊,一起守護美麗的綠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