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近年垃圾量不斷上升,垃圾所產生的問題更是日益嚴重,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也越來越劇烈,且因台灣大部分的垃圾都是送到焚化爐處理,垃圾焚燒後會產生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大量廢氣,如果資源回收跟垃圾分類做得好,光是將廚餘分類出來就能夠增加焚化爐的效率,減少掉10%的垃圾,相當於減少了454公斤的二氧化碳。
本公所配合環保署持續推動垃圾不落地工作、資源回收等多項環保政策,其具體推廣內容為:
A. 以強制垃圾分類為策略來達到垃圾減量。為推動資源回收分類工作,公所輔導各里長,要求民眾於傾倒垃圾前,分類為一般垃圾、資源垃圾、廚餘三大類,透過里長向民眾宣導、配合及稽查人員的稽查,以落實垃圾減量率及提昇資源垃圾、廚餘回收率。
B. 自105年開始辦理社區(各里)及學校資源回收宣導說明會,希望提升社區民眾及學生資源回收的相關認知與知識,並達到政令宣導之目的。環保隊也配合提高每週資源回收車清運次數,由稽查隊進行抽查破袋檢查,提高資源回收效率,希望落實執行資源回收及垃圾減量作業。藉由宣導說明會及資源回收車清運次數,提升民眾的回收率及分類觀念,達到垃圾減量的目的,創造『高回收、低污染、省資源』的環保效益。
C. 而為使垃圾減量與資源回收的推動更深入,公所積極從轄內行政里著手,自105年起與各里辦公室、社區管理委員會、各社區發展協會等攜手設立資源回收站,再由里為主軸,延伸至里內各點,並結合各里重要民俗節慶時設置資源回收宣導攤位,以「回收換取宣導品」之方式鼓勵民眾落實資源回收,自基層鞏固資源回收與垃圾減量的觀念。
此外,中區公所希望透過自身示範的效果,來達到宣導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垃圾減量的目標,於公所內設置垃圾分類桶,鼓勵公所同仁及前來辦事之一般民眾進行垃圾分類,以落實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培養垃圾減量節約能源之美德。並且推動各家戶資源回收與垃圾減量工作,如每年配合區內學校辦理跳蚤市場(如:結合光復國小校慶舉辦二手跳蚤市集活動)、發送家庭垃圾完全分類手冊、於區里志工培訓內容中納入資收相關課程等。
(2)執行前後定量或定性差異
定量效益說明:
因本區位處市中心,腹地空間不大,故無設置定點資源回收站之空間可供使用,本公所透過里鄰長之相關會議,強力宣導資源回收與垃圾分類之重要性,鼓勵區內所有民眾於自家中將垃圾徹底進行分類後方可丟棄。
A. 於辦理區內大型活動時,發送「家庭垃圾完全分類手冊」,協助區內民眾進行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工作,從各家戶中完全落實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工作
B. 辦理志工培訓之特殊訓練課程中,加入資源回收分類與垃圾減量、資源再利用等主題;配合區內學校(臺中市光復國小)舉辦跳蚤市場活動,向孩子宣導垃圾減量,資源再利用的觀念,藉此帶入家戶。
C. 藉由每年里鄰長訓練講習活動、里民大會時持續宣導相關省水節電、資源循環措施與知識,以及里幹事向所負責各里宣達公所的各項低碳環保政策。
本公所以自身作為示範點,公所內設置垃圾分類桶,並張貼垃圾分類相關表與,讓前來洽公之民眾瞭解垃圾分類、資源回收之重要性,全面落實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工作。
目標是將資源垃圾、廚餘與其他垃圾分離清運,可以減少資源,預防浪費潛在利用價值的資源,提高其處理價值,以物盡其用,達到資源永續利用、減少汙染、保護自然環境,並減少焚化爐之碳排放、延長焚化爐使用壽命及降低垃圾清運費、處理成本,以達成低碳永續家園之願景。
定性效益說明:
為持續宣導垃圾分類、資源回收政策及提高民眾對於資源回收之興趣,民眾可於家中收集廢乾電池、廢光碟片等各類可兌換之資源回收物待達一定數量後可至區內希望資收站進行兌換清潔或生活用品,希望藉由兌換活動提高民眾資源回收意願,並於日常生活中落實資源回收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