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為解決日益嚴重的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問題,區公所計畫降低轄內環境之二氧化碳濃度,藉由維持林地面積及增加植樹造林面積,達到吸收二氧化碳、淨化空氣品質、改善生態環境等目標,也能提升居民休憩空間與藉由植樹造林增加轄內的景觀區域。
自104年開始配合市府「 8年100萬棵植樹計畫」舉辦造林宣導會,輔導民眾將休耕土地或閒置空地進行樹種培育,也鼓勵各級校園、民間團體與企業一同加入植栽綠美化行列,並以原生樹種為主要栽植對象,向民眾宣傳其後續效益,共同為地球環境盡一份心力。
截至目前為止,區內植樹數量已超過2300株,面積約達30000平方公尺以上,主要種植樹種為台灣欒樹、台灣櫸、山櫻花、樟樹、茄苳、小葉欖仁、白千層、小葉南洋杉、月光垂榕等造林喬木類,種類含括喬木及灌木,期望能透過建構複層林相,塑造物種之多樣性,讓原生種樹木能持續生長,民眾更能認識各種不同的原生種樹木,也讓更多不同的生態系能夠留在龍井區。未來仍積極拓展更多植樹造林面積,打造綠色優質的低碳永續家園。
(2)執行前後定量或定性差異
定量效益說明:
為改善居民生活品質,提供轄內舒適及乾淨地方,因此推動綠美化造林作業,讓閒置空地及道路兩側(如臨港東路)將原本都是雜草叢生、垃圾丟棄…等髒亂問題,都能透過植樹造林及綠化解決。主要植栽於社區公園內、道路兩側、各級校園等地方,除了上述之外,最容易疏忽的社區街道角落也是在實行的範圍內,種植各類喬木及灌木等,不僅美化街景巿容外、也有淨化空氣品質及提升居民生活之環境。
因此,為加強人口密集處之綠化量,提升民眾休憩空間,同時降低住宅區之熱島效應,本區公所針對行政區內道路、人行道進行帶狀性補強作業,針對既有公有地進行塊狀以及增量作業。其中於道路以及人行道部分,進行道路路樹之植栽作業;而針對既有綠化區域,如公園、活動中心周遭亦進行補植作業,並配合配合市府「 8年100萬棵植樹計畫」,截至目前為止,區內植樹數量已超過2300株,面積約達30000平方公尺以上。
依照「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 2011 環境規劃與管理研討會」校園溫室氣體調查與碳足跡之研究,每株喬木年碳吸存量約39.02 kgCO2e,概估每年減碳效益約為:2300株* 39.02 kgCO2e /株 = 89,746 kgCO2e
定性效益說明:
區公所推廣原生種植樹造林工作,植栽照顧的過程除了定期灑水保持水分外,脆弱的幼苗還必須仰賴義工不定時以手工方式除草,確保生長環境不被雜草佔據。此外,定期施肥更是培育植栽的必要過程。期望透過植樹的過程達成綠美化及提高本區二氧化碳吸收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