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生態景觀綠化除了能夠美化環境、調節溫度、提高環境舒適度,同時也具有固化二氧化碳效果,為此公所針對區內大型公園進行大量植栽綠美化,藉由植物可清淨空氣,創造出充滿綠意的休憩空間,全方位建立烏日區的環境保護與綠色永續基礎,營造城市綠色質量與清淨空間。
本區在開闢公園時,皆會優先考量保留或新種植原生種樹木,藉以達到培育原生樹木的理念,如種植欖仁、台灣欒樹、樟木、阿勃勒、台灣海桐、雀榕、鳳凰木、圓葉榕等原生植物,種類涵括各喬木及灌木,原生植物經過長期與本地環境共同演化的結果,已和當地野生植物產生相互依存的穩定關係,是綠美化工程最適宜的植栽材料,而且對本地病蟲害的耐受性高並能調適環境變化,栽植後的栽培管理較為容易。從生物多樣性的觀點來說,選擇原生種植物,對於種苗的供應、栽植存活率及樹種遺傳多樣性的考量,都是最佳的選擇。
(一)麻園頭溪公園:烏日區近期以擴大綠地面積為方向,以麻園頭溪公園做為示範公園,將原狹隘荒廢的小型公園進行擴建,擴大面積占地1.67公頃公頃。園區以河濱環保綠化為主題,除了以植物造型修剪作為裝置藝術、鋪設透水磚面外;針對綠化方面,以麻園頭溪為灌溉用水,在此種下百餘棵原生種苗木,並植入大面積草皮,不僅提高綠化程度,亦能防止風砂飛揚,維護周邊居民生活品質。
(二)自治公園:自治公園是典型綠化觀光型公園,占地約4公頃公頃,是烏日區內面積最大的公園。園區內以種植大量橋木做為小型森林,且草地鋪設面積足足超過1公頃,綠化效益高,且園內利用植物造型修剪作為裝置藝術來美化植物外型,吸引民眾前來觀賞,人行步道也採鋪設透水磚面增加保水性,避免雨季造成積水。
執行前後差異
烏日區公所每年推動綠美化不遺餘力,就是為了讓民眾擁有良好的生活環境,促使民眾瞭解低碳生活的重要性,效益說明如下:
依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15年版綠建築評估手冊-基本型」各種植栽單位面積二氧化碳固定量表可得知,綠美化區域為草花花圃、自然野草地、水生植物、草坪,其二氧化碳固定量Gi值(kg/m2)為20,以此係數為植物生長四十年生命週期進行估算,結果如下所示:
(一)麻園頭溪公園:佔地16,700m2,減碳量為:16,700*20/40= 8,350 kgCO2/年
(二)自治公園:佔地40,000m2,減碳量為40,000*20/40=20,000 kgCO2/年
區公所極力推展各低碳永續執行面向,其中亦包含改善閒置空間、提升整體環境等,除致力維護轄內自然綠地外,亦透過整頓工作改善區內髒亂閒置區域,藉此提升本區綠化面積,且亦結合轄里或社區之力量共同推動,更可確切呈現在地需求,共同美化居住環境、提升民眾生活品質、增進民眾休閒場地,構築健康安全宜居生活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