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臺灣的人民日常生活產生的一般生活垃圾量,約是每人每日1.1公斤(每日全國約25,000公噸,或是全年約880萬公噸)。過去十餘年,垃圾量不斷隨經濟發展而成長,年成長率高達5~7%。
為此烏日區積極推動家戶資源回收工作,配合清潔隊於區內設置相關標語,並不定期辦理資源回收與垃圾減量推動相關宣導活動,強化民眾意識以落實垃圾分類工作。
(一)烏日區公所配合臺中市政府節能減碳政策之推動,於本區公所辦理各項大型活動時或里辦公處辦理回饋金補助經費計畫案時,向區內民眾進行多場垃圾分類暨資源回收宣導活動。
(二)利用社群網路及清潔隊垃圾車、資源回收車附掛宣導標語紅布條、辦理相關資源回收宣導活動及於區內各活動中心設置資源回收桶…等,進而提升資源回收率。
(三)106年配合臺中環保局破袋稽查,加強清運垃圾檢查,發現含資源回收物時應即時告知民眾做好垃圾分類,如經告知仍未改善者,將採退運待分類完成後再行收受之措施。
(四)公所配合市府於烏日區內興建垃圾資源回收廠,每日處理量為900公噸,提升區內資源回收效率。
(五)湖日里與五光里接受公所輔導並設置大型定點資源回收站,倡導資源回收的重要性。此外,里長與社區一同推動廢棄物再回收,由回收中找出完整堪用的廢棄物。並透過實作課程將其成果作品布置在居家角落,美化環境,盼能將廢棄物賦予新生命,藉由里辦公處及社區的力量,讓一般民眾瞭解資源回收與垃圾分類的好處。
區公所針對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現況問題分析,未來將研擬資源回收率、垃圾減量、宣導及查核工作等項目標,推動資源回收工作,並透過各里辦公處、社區發展協會、學校單位辦理資源回收推廣說明會,提升居民進行資源回收及垃圾減量工作,進而達成資源循環環保理念。
執行前後差異
為強化可再生利用資源之利用率,配合臺中市資源回收政策,烏日區公所強化清潔隊組織架構,並持續進行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的宣導,希望鼓勵里民落實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培養垃圾減量節約能源之美德,推廣愛物惜福,並能強化深入「資源永續循環」的理念,讓民眾隨時隨地落實垃圾減量的環保文化。本所配合環保署垃圾減量、資源回收政策,具體辦理內容如下:
(一)透過公所積極輔導校園落實資源回收觀念,並定期舉辦環保教育講會(1年2場次),教導正確垃圾分類與回收,以深植學童資源循環觀念,達成宣導之效益。
(二)烏日區垃圾資源回收廠之設置不僅大幅提升區內回收及垃圾清運之效率,透過公所定期與廠區舉辦「資源回收場觀摩及宣導品兌換活動」,宣導垃圾減量及正確資源回收分類,並引導民眾參觀區隊資源回收場貯存、分類及過磅情形。
(三)透過里辦公處、社區發展協會、學校及環保團體四大體系,設置資源回收站方便大眾回收,結合重大慶典活動舉辦資收物兌換活動,鼓勵學生及民眾落實資源回收工作。公所清潔隊排定資源回收車回收時間與收集路線,於市區內尾隨垃圾車收集回收物,方便民眾回收,建立完整的全民參與資源回收管道。
(四)輔導協助轄內各里設置希望資收站,目前已有6個里完成建置(烏日里、湖日里、九德里、五光里、光明里、東園里)
(五)藉由每年舉辦里鄰長訓練講習活動、志義工培訓、里民大會等活動時,持續宣導相關資源循環措施與知識、廚餘再利用等,每場次參與人數約30~40人,以及里幹事向所負責各里宣達公所的各項低碳環保政策。
(六)湖日里與五光里以里長作為村里帶領里民執行資源回收,並設置大型資源回收站,為提高回收效率,里內自行購入二手回收車,大大提升作業方便性;除此之外,再透過將手中欲廢棄之容器,透過裝飾點綴將其打造成精美的裝飾品,不僅可將裝飾品用於居家擺設,美化環境,也落實了垃圾減量的目標。
(七)除了執行圾圾減量與資源回收政策以外,針對巨大廢棄物處理以「修繕再利用」與「拆解再利用」方式,例如座椅修繕後供給各社區休憩亭或活動中心擺置;此外推廣廢棄木材破碎再利用,將傾倒、斷裂的路樹及果樹枝條回收,經過碎木機碾碎成木屑回收再利用,用來當作有機肥土,或利用木屑與再生土混合作為天然資材鋪面,應用於果園及公園等,抑制雜草生長,腐化後改善土壤環境,達到「循環經濟,再生利用」的目標。
(八)透過公所對民眾資源回收宣導的辦理,烏日區每人每年垃圾清運量由最初的1.143公斤下降至0.829公斤,換算下來每人每年能減少超過236公斤的碳排放量,且垃圾清運量持續減少中,以各家戶均落實資源回收與垃圾分類,落實垃圾減量之目標。
根據統計,社區家戶的廚餘回收桶每月約可回收3200公斤的廚餘,則每年可回收約38,400公斤,經各里辦公室於里內各項活動或志義工培訓時持續宣傳後,廚餘的回收量成長了約50%,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保低碳活動平台所公告之回收廚餘減碳量揭示,廚餘回收1公斤可減少0.256kgCO2計算,執行廚餘回收後的減碳效益為34,400(廚餘重量)×0.256(減碳係數)=9,830.4
kgCO2/y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