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生態景觀綠化能夠美化環境、調節溫度、提高環境舒適度,同時也具有積極的固碳效果,因此,公所積極改造轄內閒置荒廢的土地,並依據每塊基地所在位置,在各方條件評估下,規劃出5處改造地點(東安休閒公園、大安段268-8地號、東西三路266號旁、南北七路162巷11號旁、大安港路1153號旁(安劃段642等地號)),進行具特色之綠美化相關作業。
藉由植物可清淨空氣,並提升轄內景觀,來創造出充滿綠意的休憩空間,全方位建立大安區的環境保護與綠色永續基礎,營造城市綠色質量與清淨空間。
於105年、106年、107年持續針對列管空地進行改善、維護,希冀建立城市空間秩序,整理出潔淨的都市生活空間,並結合環境、文化與生態的理念,作為日後環境教學場所之規劃。
推動期程:
公所為打造「綠色城市空間」,於104年建置「東安休閒公園」,面積約2,400平方公尺,藉由低密度開發及低衝擊方式規劃設計,將地方特色融入景觀設計,公園內規劃有活動廣場、花園景觀、環園步道、植栽綠地、成人體健及兒童遊具設施等,兼具保水和環保的功用,提供社區居民嶄新的綠色生活空間。
105年、106年、107年陸續將大安段268-8地號、東西三路266號旁、南北七路162巷11號旁、大安港路1153號旁(安劃段642等地號)等閒置空地,加以規畫並種植各喬灌木與草皮,藉由綠美化工程,消彌髒亂點。未來將持續擴大整理其它閒置雜亂空間,以區域綠美化為改善目標,提升轄內綠覆率和多樣性,讓民眾生活能更為舒適和悠閒,打造低碳示範生活空間。
計畫目標:
A. 美化公共及社區環境,改善轄區內生活環境與生活品質,增加生態旅遊觀光資源。
B. 整合自然生態資源、人力資源、文化資源來帶動地方觀光發展。
(2)執行前後定量或定性差異
定量效益說明:
區公所發起區域綠美化行動,主要是轄內之前有為數不少的閒置空間和髒亂點,因此,由各里長與志義工自發性共同整理與維護,將區內各里的閒置空地綠美化後,可創造出環境友善的動植物小型生態廊道,所種植的各種花卉、喬灌木等植栽,還可以透過植物的光合作用減少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逐步改善空氣品質。
大安區公所在環境改造方面具體成效如下:
104年建置「東安休閒公園」:面積約2,400平方公尺,公園鋪設草皮,種植各樣喬灌木(七里香、金露花、草海桐、大葉山欖等),逐步將此處營造為當地生態綠化環境的示範點,讓更多居民與外地遊客能感受到豐富生態與低碳環境。
依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資料,低草花圃類、野草地或矮草皮類固碳量為每年20公斤/平方公尺,此係數為植物生長四十年生命週期,因此估算區域綠美化空間每年固碳量約為1,200公斤。(固碳計算方式為:2,400平方公尺×20公斤/40年=1,200公斤/年)。
105年、106年、107年陸續將大安段268-8地號、東西三路266號旁、南北七路162巷11號旁、大安港路1153號旁(安劃段642等地號)等4處閒置空地,藉由種植各喬灌木(七里香、金露花、矮仙丹、馬纓丹、白水木、木麻黃、水黃皮、黃槿、瓊崖海棠等),成功改造該處為綠美化景點,4處綠化面積共3,159.66平方公尺,依照「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2011環境規劃與管理研討會」溫室氣體調查與碳足跡之研究,概估每年減碳效益約為:23,420kgCO2e
定性效益說明:
區公所極力推展各低碳永續執行面向,其中亦包含改善閒置空間、提升整體環境等,除致力維護轄內自然綠地外,亦透過整頓工作改善區內髒亂閒置區域,藉此提升本區綠化面積,且亦結合轄里或社區之力量共同推動,更可確切呈現在地需求,共同美化居住環境、提升民眾生活品質、增進民眾休閒場地,構築健康安全宜居生活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