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本市交通政策規劃透過建構安全、人本、綠色的運輸系統,讓複合式的大眾運輸網得以落實。而公共自行車的部分將規劃建置完善的自行車路網搭配公共自行車租賃站服務,鼓勵民眾使用公共自行車作為短程接駁運具,減少私人運具使用,達到改善市區道路交通擁擠、降低環境汙染及減少能源消耗等目標。
本市規劃了12條不同的自行車道,整體以市區、山線,以及海線做為大臺中區域車道做為系統劃分。
1. 穿越城市自行系統:
以市區七座綠園道、旱溪親水自行車道、中科自行車道,以及筏子溪自行車道為代表。
2. 觀山風情舊鐵道文化自行系統:
以東豐自行車道、后豐鐵馬道、潭雅神自行車道、永豐六分線自行車道,以及頭汴坑酒桶山自行車道為代表。
3. 藍色海岸,探索溼地景觀自行車系統:
以高美濕地自行車道、高美濕地自行車道、大甲及大安區自行車道作為代表。
有鑑於臺中自行車道過於分散的情形,市府推動山海線串聯計畫,與臺中市中心人行步道及自行車道路網改善計畫,以規劃建構完整自行車路網連結觀光資源,並延伸至苗栗、彰化、南投三縣市。
1. 山海線自行車道串聯計畫:
從大臺中環市自行車道系統,規劃以本市既有零星分布之自行車道,串連全市山、海線自行車道,預計共可新增約 203.5 公里,期能達成600公里自行車道的目標。
2. 臺中市中心人行步道及自行車道路網改善計畫:
將「文化城中城」市中心的7條綠園道及7座公園串聯成翡翠項鍊,總工程長達17.2公里,串聯完工後,能讓市民與觀光客享有結合人本步道及自行車道的美麗園道,在綠樹底下騎乘自行車,快樂遊臺中,並成為臺中人的生活態度與模式。
除此之外,市府搭配推動iBike 租賃站,使用自動化租借管理系統,提供自行車「甲租乙還」的租賃服務,將自行車設定為大眾運輸系統最後一哩的接駁工具,藉此鼓勵更多民眾樂意使用大眾運輸系統,同時達到環保與節能的目的,打造全新的臺中通勤文化。
|
|
(2)執行前後定量或定性差異
一、市府推動山海線自行車道串聯計畫,規劃建構完整自行車路網連結觀光資源,其中大臺中環市自行車道系統,規劃以本市既有零星分布之自行車道,串連全市山、海線自行車道,包含:
A.「大臺中遊城四環線」
計有小環(豐原大道自行車道,12 公里)、中環(環河自行車道-豐原神岡段+潭雅神綠園道,45公里)、大環(環河自行車道,76公里)與巨環(山海線自行車道+甲后線自行車道+環河自行車道-大里至烏日段,141.4 公里),其中包含豐原大道自行車道、甲后線自行車道及山線自行車道等,均陸續竣工或辦理規劃設計作業中。
B.「豐原百里環城自行車道系統計畫」
大豐原地區現有55.2 公里自行車道,未來2 年預計再增加的49.1 公里自行車道,其中豐原大道自行車道(第二期)已完工,連同甫完成之豐原大道自行車道(第一期)共可完成總長12 公里的豐原大道自行車道,並完整串聯東豐自行車綠廊、后豐鐵馬道、潭雅神綠園道及旱溪自行車道,構成豐原百里環城自行車道系統。
C.「環河自行車道建置工程」
本案約76 公里,係建構沿筏子溪、大里溪、旱溪及大甲溪之環狀自行車道系統,並串連沿線既有自行車道。
D.「甲后線自行車道」
本案約34.8 公里,沿途行經后里、外埔、大甲等區,包含甲后路主線、外埔六分支線及忘憂谷支線,可橫向串連本市山線及海線自行車道,已於106 年4 月7 日完成規劃設計,後續將積極爭取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經費辦理工程。
二、「臺中市中心人行步道及自行車道路網改善計畫」串聯全市7條園道及7處公園,108年6月底已完成整體規劃設計,工程範圍遍及東、西、南、北及中區等5個行政區,總長約17.2公里,預計分成三期工程執行,以人本、永續為特色,達到簡約、美觀、節能減碳的目標。
A. 「第一期工程」
主要以園道亮點工程、斷點串聯為主,首要改善無障礙人本通道,路段全長約3.7公里,起自科博館經由草悟道至國美館、美術園道。工程規劃拓寬園道側邊人行與自行車空間,並以人行道與自行車道「街角分流」方式,讓行人與自行車路線不衝突;而自行車道鋪面使用草悟道新設的斬石子舖面,增加車輪與車道間摩擦力,讓市民騎乘自行車更加舒適、安全。
B. 「第二期工程」
改善北區斷點包括中國醫藥大學前路段、中正公園路段等,同時進行忠明綠園道、育德綠園道、興進綠園道、興大綠園道等園道人車分流改善工程。
C. 「第三期工程」
進行周邊支線串聯工程,包含綠川、興大綠園道與康橋支線、龍邦綠園道、美術園道支線、梅川支線及柳川支線等。
|
在未來,市府將持續興建及強化休閒型自行車道相關設施,並與轄管風景區、觀光地區服務功能,改善公共服務設施,以營造友善優質的觀光旅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