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早期路面以及場地之鋪設均使用單一性不透水材質施工,如水泥、柏油等等,但由於這類型材料及工法不透水性地表無法滲水,造成開發地區土地保水、蓄水功能大幅下降,更隨著氣候變遷日漸凸顯出嚴重性,無論是因為溫度上升造成的熱島效應越顯強烈,或是因為暴雨洪泛造成的排水不良等等,都顯示出原本的一時方便,其實有許多深遠的影響。因此,現今日漸推行的環境友善措施或是工法,在施工當中能夠有效施行的即包含透水性鋪面工法之改良,近年來停車場以及公園等等的公共設施用地,透過既有道路、鋪面破損且需要重新施作的機會,大幅增加透水性工法施工。其中西嶼鄉小門社區透水鋪面自民國80年由澎湖縣風景管理處工務課發包執行,透水鋪面範圍由小門資訊館前開始,經社區信仰中心震義宮到社區活動中心,透水紅磚地面約有150公尺長,加上漁港對面大型車停車處及活動中心前小型車停車處2處停車場為透水磚建置,透水路面面積超過15,000平方公尺,三處共計15,150平方公尺。
2.執行前後定量或定性差異
透水磚鋪設有助於水資源儲存,以往道路鋪設往往多以不透水之混凝土為主,輔以邊坡排水系統將積水排出,近年積極推動生態工程,推廣透水性鋪面使積水能夠還原於地底下,減少氣候變遷影響下的暴雨威脅程度。而海棉城市的推廣便是藉由這類透水性鋪面的建置,使城市吸水性如海棉一般能夠儲存於土壤之中,減少暴雨所造成的淹水現象,此外,路面因為透水磚的關係增加其透氣度,並因為水的蒸發使得道路熱度能夠減緩。相關透水鋪面效益如下:
a.減輕排水管負擔及減少路面排水設施
b.地下水涵養,有助於水資源永續經營
c.因為蒸散作用可以降低熱島效應,減少能源耗損
d.增大抗滑性能,改善步行條件
e.減輕因日光漫射造成的目眩
f.植物生物等地下生態改善,維持生態系成長
保水量計算以內政部營建署,建築基地保水設計技術規範(101.6.27修正),小門資訊館前、漁港對面大型車停車處、活動中心前小型車停車處為透水鋪面,面積約為15,150
m2鋪面設計。
保水量為0.5 × A × f × t + 0.05 × h × A,其中:
A=鋪設面積(m2)
f =0.00001(以不良級配礫石估計)
t=最大降雨延時基準值(s),標準值為86,400 sec
h=透水鋪面基層厚度(m)≦0.25
計算可得保水量約=0.5×15,150×0.00001×86,400+0.05×0.25×15,150=6,734.175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