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執行前後定量或定性差異
澎湖群島因為受到海洋的隔離,人們在有限的資源下與嚴苛的環境下,孕育出在地與海洋土地的相依關係,塑造了澎湖人獨特的海島韌性,建構了獨特的「海島農業文化」,湖西鄉「南寮社區」正是學習澎湖島嶼文化韌性的最佳環境教育場域,透過「硓𥑮石」所營造的「硓𥑮石厝」、「菜宅」等澎湖傳統農業聚落的文化推廣與保存,引出「生活、生產、生態」三生一體的核心價值,透過環境教育將土地的信念傳承給下一代。澎湖南寮社區自99年開始村長與理事長努力將社區多處閒置或髒亂處整理後再利用, 100年起開始針對古厝群的環境進行改善整理,在整理的同時也著手收集浮球供日後進行環境改造之用。102年與105年皆獲得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之文化資產區域環境整合計畫-硓𥑮石藝建工場計畫之補助,協力團隊與居民以三生一體之概念,開始在先人留下的特有的人文歷史、環境風貌下,找出並記錄與活化人與環境共生共存的大智慧,同時也將此特有的海洋環境知識傳承與擴展出去,亦辦理在地農村的環境體驗活動,將在地的生活經驗與環境智慧推廣給在地團體與學校,在不斷努力下於民國104年獲得國家環境教育獎的肯定。
(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澎湖縣所通過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共有3處,分別為「澎湖吉貝石滬文化管」、「澎湖海洋環境教育資源中心」及「澎湖南寮環境教育園區」,盼望以澎湖在地環境與文化為特色,增加更多的場域,以展現觀光島嶼的永續思維,各場域說明如下:
1.吉貝石滬文化館
澎湖縣第一處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主管單位為「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透過管理處人員直接經營,並培訓澎管處的志工協助整體環境教育的推廣,並與當地石滬主的合作,活動主題以「石滬」為主軸,探究澎湖居民運用環境的地方智慧透過潮差的方式捕魚,讓大家重新思考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因受限於交通與人員的限制,目前預約方式進行環境教育課程實施,以學校、團體為主。規劃「認識石滬」、「石滬漁業體驗」、「海域生態」、「人文歷史」、環境教育活動課程,詳細資料如下:
吉貝石滬文化館 核定課程
|
課程名稱
|
保護下一代,環境別破壞
|
石滬生物觀察去,海洋資源永珍惜
|
授課對象
|
18歲以上社會人士
|
授課時數
|
2小時
|
收費方式
|
350元/人
|
授課季節
|
季節限定4~10月
|
課程簡介
|
文化館外穿堂迎賓開場:以館外文物與圖鑑使學員初步熟知了解石滬後引導進入主題。
參觀吉貝石滬文化館進行教學:館內播放教 材簡報及石滬影片欣賞,使學員對課程先建立初步概念,介紹吉貝石滬文化館展示文物,介紹石滬歷史價值、淵源及捕魚原理、結構與功能。
石滬的近身觀察綜合活動:觀察於石滬所在位置,石滬的整體型態及構造,辨識石滬整體構造;以體驗工具捉魚觀察,觀察石滬魚
種類及石滬周邊的海流;觀察石滬破壞的狀況及原因,討論恢復保存的可能性。
填寫學習單、分組討論或發問,並參與分享彼此心得。
|
文化館外穿堂迎賓開場:以館外文物與圖鑑使 學員初步熟知石滬生態環境特色,引導學員了解礁棚區是海洋與陸地之間的重要交會區。
參觀吉貝石滬文化館進行教學:運用潮間帶影片引導學員了解石滬與海洋生態環境及潮汐之間的互動,透過學習單讓學員思考礁棚區生態重要性。
石滬生物的近身觀察活動:讓學員以小組方式實際進行觀察石滬的生態體系,藉此以簡易量測工具觀察生物體態,引導學員思考生物於環境的生存法則,並思考人類行為及氣候條件如何影響海洋環境。
填寫學習單、分組討論或發問,並參與分享彼此心得。
|
2.
澎湖海洋環境教育資源中心
本環境教育場所,主管單位為「國立澎湖科技大學」,透過校內既有的教學資源與經驗,環境教育資源中心將既有的水產養殖學習推廣,融合至場域之中。「風」與「陽光」是澎湖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兩者在目前最「夯」的議題—「綠能」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國立澎湖科技大學發展重點即為風力、太陽能的開發與應用,目前太陽光電(8%)與風力(2%)發電量約佔學校總用電量10%,全國大專院校排名第一,每年為學校省電約30萬度電,每年減碳量約185,000公斤,全國大專院校太陽光電裝置容量排名第二。澎湖由星羅棋布的大小島嶼組成,具有曲折蜿蜒約320公里長的海岸線與一覽無遺的潮間帶,海天相連的區域特色造就出國立澎湖科技大學美麗的潮間帶後花園;所以,結合海洋資源的綠能與潮間帶景觀,成為學校在教學目標外,亟欲建構之延伸性環境教育學習課程。環境教育學習課程為「海洋資源、風光不斷」及「資源永續、帶帶相傳」,授課對象為國中生,每梯次2小時,參與人數以15人為限。詳細資料如下:
澎湖海洋環境教育資源中心 核定課程
|
課程名稱
|
海洋資源、風光不斷
|
資源永續、帶帶相傳
|
授課講師
|
吳文欽、吳浩銓
|
洪國雄、曾建璋
|
授課對象
|
13~15歲之國中生
|
13~15歲之國中生
|
授課時數
|
2小時
|
2小時
|
收費方式
|
600元/人(兩人同行一人免費)
|
600元/人(兩人同行一人免費)
|
課程操作地點
|
本校海科大樓風力太陽能展示館及風車公園
|
本校東側潮間帶
|
課程簡介
|
以澎科大綠能展示館之太陽能及風力資源與學員進行教學互動,由教學人員帶領學員體驗風車公員,瞭解太陽能及風力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係及因環境變遷的生活改變與影響。
|
由教學人員帶領學員觀察潮間帶生態環境,調查記錄其特色及物種多樣性,瞭解人類與海洋生態依存的文化及生態圈中生物如何適應潮汐變化與面臨的環境問題。
|
3. 澎湖南寮環境教育園區
澎湖南寮環境教育園區 核定課程
|
課程名稱
|
菜園蒙面俠
|
傳統智慧心體驗
|
授課講師
|
社區講師、環境教育人員
|
社區講師、環境教育人員
|
授課對象
|
國小生
|
國小生
|
授課時數
|
2小時30分
|
3小時10分
|
課程操作地點
|
南寮社區活動中心、牛屎窟體驗園區
|
南寮社區活動中心、牛屎窟體驗園區、農事體驗區
|
課程簡介
|
澎湖群島地處亞熱帶,夏天有驕陽如炙,冬天有鹹風肆虐,在如此惡劣氣候中,澎湖的人們為了適應氣候而發展出具有特色的農業型態與裝扮。
本課程從認識澎湖的氣候特性開始,來認識「菜宅」農業與「蒙面俠」裝扮,瞭解前人的智慧以及思考氣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
澎湖因受到海洋的隔絕自然資源有限,澎湖的人們善用各項身旁的資源,創造出澎湖獨有的農村文化。
本課程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資源,如「菅芒」、「牛屎」、「硓𥑮石」等,瞭解前人如何充分運用資源與在地智慧,並思考資源的浪費與不浪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