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花蓮縣山高水急、雨量豐沛,蘊藏豐富的水力資源,早在1930年代,日本政府便在水力豐沛的木瓜溪流域,建造花蓮地區第一座電廠。
東部發電廠利用轄內和平溪及花蓮溪支流立霧溪、木瓜溪水位高低落差的特性,發展水力發電,目前轄下共有 11個分廠、17座機組,分別為和平溪碧海分廠,立霧溪立霧分廠,以及位於木瓜溪的龍澗、龍溪、水濂、銅門、榕樹、初英、溪口、清水、清流等分廠。
東部發電廠發電機組,除了和平碧海機組於民國100年加入發電商轉行列外,其餘機組多半已服役超過 30 年歲月,各分廠更早於日治時期便已規劃、施工,民國 26 年開始由花蓮港鋁業株式會社興建的清水發電廠,更是東部發電廠的元老。1940 年代臺灣東西部各由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及東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負責經營管理,東部地區由東台
灣電力株式會社負責電力開發營運,開發東部水力資源。多雨又常為颱風登陸的東部地區,天災大水亦沖毀如大南、清水、立霧、銅門等水力設施。台電公司接手經營臺灣地區電力事業後,首重水力開發,逐漸完成東部發電機組的建設工作。
為提高東部地區供電量,東部發電廠積極尋求東部地區可開發的水利資源,目前以萬榮溪水利開發為主,期望能複製和平碧海電廠之模式,為東部電廠加入新的發電生力軍,更積極研發裝設微水力系統,利用自然、再生能源,提升綠色電能之供給,為節能減碳多盡一份心力。 2016年開始花蓮的干城及初英山社區發展協會與台電分別在木瓜溪上下游展開了微水力實驗計畫,冀望未來可以進一步將小水力應用到農業用電與社區緊急用電,這個模式如果成功,也可以替社區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2)執行前後定量或定性差異
目前東部發電廠管轄分布於花蓮縣境內共11處的發電機組,旗下所管理之發電機組主要集中在花蓮溪支流木瓜溪沿線,僅溪口機組、立霧機組與碧海機組分別位於壽豐溪、立霧溪與和平溪流域。總計旗下共有11個廠、17部機組,總裝置容量到達244.2MW。
一、100年啟用之碧海發電廠採調整池式發電,在和平南溪溪水上游興建水壩,將水引入7140公尺長的壓力隧道,將溪水導引至6公里外的電廠,廠內裝置1部水輪發電機發電。裝置容量6.12萬千瓦,年發電量2億3700萬度,約等於6萬5千戶家庭1年的用電量,主要功能為提升台灣東部供電的穩定度及尖峰用電需求。碧海發電廠107年實際發電總量:179,250,412度。
二、初因社區微水力發電系統:小型水輪機,每秒約1.5公尺流速將水力轉換成電力,一個12V、100A電瓶充電時間只需要3到4小時,發電量就可達400到500W,而且可以24小時不斷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