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花蓮縣環保局為因應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陸續結合在地特色,推動以公民為主體,進行區域性調適措施,103年起為達到宣導民眾及遊客瞭解本縣對低碳生活之推廣,創造就近、在地的無農藥或有機農產品,讓各鄉鎮能發展出鄉鎮的特色產品,進而產生各鄉鎮的綠色市集,藉由宣導說明會來輔導改造低碳社區以串連本縣從北到南之低碳旅遊帶,來帶動低碳家園低碳生活,並吸引遊客至各鄉消費,達到觀光結合低碳生活,加強在地調適能力,增加在地糧食自給率,完成低碳生活之最大效益。
(2)執行前後定量或定性差異
一、103年花蓮縣環保局辦理三場「自給農場、市民農場說明會」,向民眾講解何謂自給農場及市民農園,並提供自給農場及市民農園栽種技術指導,及說明自給農場及市民農園能帶來的效益,教導種如何去經營、規劃自給農場及市民農園。【活動時間103年08月08日 (約90人)、 08月15日(約90人)、10月22日(約85人)】
二、105年花蓮縣環保局透過低碳永續家園計畫,編列經費扎根社區農園之建立,協助樹湖村與大豐村設置社區農園,而樹湖社區家政班原就有自行研發社區有機農產的推廣在地風味餐,再透過環保局協助之後,擴大村內有機農食之規模,映出村內活力、與提高健康意象;而大豐村聚落,有絕佳的水源及地形區隔,具有發展有機農業的絕佳條件,早期區內農業相當興盛,以水稻及雜糧生產為主,惟隨著工商業發展、農業人口高齡化、休耕地日增、傳統農業日漸萎縮,社區逐漸沒落,故環保局為恢復村內活力協助社區,全面性的發展有機農業,建構以永續發展為目標的社區農園,振興大豐昔日農村光景。
三、106年花蓮縣環保局為使豐濱村居民之環境知識能向下扎根,決定於豐濱國小設置社區農園及安裝小型網室栽培,讓學生依不同季節種植當季蔬果,由於採用自然農法,不使用農藥,所以平常要拔草、預防蝸牛,等到比較成熟時就要除蟲,過程中,學生可以認識各種昆蟲,並學習如何分辨毒蛾幼蟲及菜蟲,不僅能使校園做為環境教育之教材,藉由校園師生的推廣,以達成低碳村里最大的意義。
四、107年花蓮縣環保局低碳永續家園運作體系計畫補助吉安鄉南華村、吉安鄉吉安村以施作推動社區農園,推廣在地食材,透過社區農園有機種植方式,減少採購食材而增加食物里程,讓社區共餐居民吃得安心。菜葉農作物的固碳量約為9.80
gCO2/m2d,本建置耕種面積約為40平方公尺,一年約可固化二氧化碳143.10
kg;依植床總面積換算,以結球白菜類為例,一期種植到採收約一個月,產值為34.4公斤(4.3
kg/m2*8 m2),一般市售蔬菜每公斤的碳足跡約為5 kg,而當地自產自銷的蔬菜類碳足跡約為0.7
kg,因此藉由屋頂農園而減少購買市售蔬菜,每個月約可減少147.9
kg的碳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