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花蓮縣為狹長谷地,有豐富的自然環境與資源,縱谷林立與狹長海岸線,更是花蓮最具代表的象徵,而緊臨花蓮市區的海線,過去為垃圾場,經重新整治後變成必訪的觀光景點之一「南濱夜市」,有經濟的發展圈,進而就容易帶入人為汙染,缺乏有效整合管理,外觀欠佳,對環境是負擔也是傷害,每當日頭升起,伴隨而來的是滿目瘡痍環境。
經花蓮縣政府考量後,為了花蓮市海岸景觀整體發展,營運近三十年的第一座濱海的夜市,將進行拆除作業,縣政府規劃「南北濱觀海計畫─海岸地景公園工程」,計畫分三期工程執行,重新把南濱公園至北濱公園進行整合,範圍由花蓮港區往南連接包括北濱公園及南濱公園,將由觀光暨公共事務處、建設處及農業處分工協力來推動,此計畫盼能改變花蓮觀光客導覽方向,市區遊客可導入當地公園遊憩,往北可擴展到花蓮港區甚至七星潭風景區,往南則能延伸到鯉魚潭,為花蓮創造親海休閒的另一新遊憩區與地景新風貌。
(2)執行前後定量或定性差異
為防止花蓮海岸沙灘侵蝕現象及海岸工與景觀的整體配置,擬藉由水工模型試驗分析水理及數值模式模擬海岸地形變化,以了解潛堤及海岸保護工在改變堤體形狀、配置以及堤長等因子之波潮流漂沙特性、沖淤情形及海岸保護之功效,計畫工程完成後,南北濱互相連結,建立起約兩公里的海景親水公園,整區腹地約
33公頃,活化重塑為「太平洋公園」,讓前來的觀光客能俯瞰湛藍太平洋美景及半月形地景「洄瀾新灣」重新整合沿海空地、擴大親海活動使用,提供民眾最佳的賞海空間,近年地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節能減碳、減少汙染是相當重要的課題,透過廣植森林綠地,興建多處特色遊憩區,綠地草皮的親子遊憩公園、太平洋濱最美的
3D彩繪戶外藝廊、海洋劇場、中央廣場、入口意象、水之舞廣場、親子劇場、兒童遊戲區、親水區、太陽廣場、鸚鵡螺景觀區、觀音景觀區,以及全區步道、停車場、植栽與綠美化等,入口處曙光廣場植草地與椰子樹,廣場西側建置草階休憩區,林間活動區設置濱海植物復育區,種植花蓮濱海原生植物,草海桐、海刀豆、露兜樹、銀毛樹、蒲葵樹、木賊、雞冠刺桐等,設置步道及原生植物解說設施,帶動旅人對原生態環境的重視,步道旁小徑可直接踏入海灘親近太平洋,享受玩水踏浪等親水活動,日後仍積極整修、養護各項設施,復育海岸植物生態、廣植林木,未來不僅可結合花蓮市自然風貌與美景,展現美麗的「黃金海岸」,更提供親海休閒的另一新遊憩區與地景新風貌,以吸引更多的國內外觀光客到訪花蓮市,帶動整個觀光人潮,增加民眾遊憩空間,「太平洋公園」成為花蓮觀光景點的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