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泰武鄉佳興村防災型微電網示範點設置流程,整體效益與細節說明則如下。
一、以提升偏鄉氣候衝擊抗性為規劃
颱風所挾帶豪大雨對本縣造成嚴重氣候事件,在山區與郊區更是野溪暴漲侵蝕,山區岩層崩滑爆發土石流,道路多處崩塌,電纜破壞,淪為與世隔絕的孤島。災害指揮中心人員與搜救人員因交通與通訊受到阻礙,可能錯過對搶救及撤離黃金時間,且台電工程車無法進入加速復電搶修作業,導致物資匱乏、所有電子設備皆不能使用,甚至醫療救護中斷,已經嚴重地影響日常生活,故規劃整合再生能源、備援發電機等微電網系統,打造防災型微電網,於市電斷電時,維持照明通訊正常運作,並提供相關權責局處單位從雲端介面與移動手持式設備APP介面即時掌握示範系統的最新供電情。
二、爭取設置與跨領域討論
縣府於107年2月開始以聯合國第五次氣候評估報告(IPCC AR5)模擬資料,整合原民處建議與消防局最易受災部落潛勢區、評估發生災害類型、當地人口數、通訊設備、聯外道路、危險分析、台電電力分析、可用電力設備及負載量、恢復供電所需時長等;經現勘後,期望當地居民面臨災害時,能有效並即時的提供電力,透過以上條件篩選後,選定霧台鄉大武村活動中心及泰武鄉佳興村2處作為示範點。
泰武鄉於106年7月30日因尼莎颱風導致多戶停電約12小時,考量其位於山區復電不易,而佳興村有5鄰140戶,人口數約為486人,故經107年9月說明後,佳興村村長與社區發展協會,即多次主動與縣府、公所聯繫與討論,期望藉由縣府協助減緩佳興村天災導致斷電及交通中斷而成為孤島情況。
三、現場勘查與溝通
為使防災型微電網發揮效益,村長與發展協會幹部,於107年9月開始多次陪同縣府進行現場勘查,含歷史事件說明、現有設備盤點與提供相關資料,另於10月召開說明會,由村長與部落主席以當地母語,介紹系統優點、設置規劃與運用過程,蒐集當地居民意見,做為當地與縣府溝通橋樑,加速整體設置流程。
四、防災型微電網設置與測試
綜整需求後,由縣府環保局向環境污染防治基金委員會爭取經費,與學術單位合作開發「緊急災害備用智慧微電網系統」,於108年1月開始於佳興社區活動中心設置,於4月完成5kW太陽能、20kWh儲能設備與37kW備援柴油發電機的創能儲能節能複合式管理控制系統,每日約可發10~20度電供緊急照明通訊使用。當所在地區因電纜受災被毀,台電停止供電時,智慧能源管理系統會將儲能系統儲存電力提供作為緊急備用電力;而儲能系統容量不足時,由備援發電機上線供電,維持正常運作,經多次測試後,於5月正式上線。
五、參與教育訓練與協助管理
泰武鄉公所與佳興社區發展協會幹部於108年6月參與防災型微電網教育訓練,瞭解(1)系統例行維護及測試重點、(2)系統設備交接、(3)系統設備使用操作、(4)系統網站及APP資訊瀏覽操作、(5)防災型微電網宣導教育與推廣與(6)防災型微電網Q and A等,共同提升因應氣候變遷能力。
後續管理部分,佳興村防災型微電網經過108年汛雨期考驗,實際上已能支援市電停電期間避難中心基本電力供應,如有相關問題,先由佳興村村長、社區發展協會幹部,依教育訓練內容,進行簡單故障排除,並通報縣府與設置單位,現佳興部落族人正努力朝自主能源邁進,未來期望結合推動木雕藝術村計畫,打造成光雕藝術村;另縣府每3個月會派人至現場測試系統,並與村長、幹部進行運作效能討論,持續蒐集當地用電與能源管理系統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