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執行前後定量或定性差異
截至108年5月為止,本縣共計8單位已取得環保署環境教育場域認證單位,細節如下表所示。
序號
|
場域名稱
|
認證日期
|
申請單位全銜
|
場所簡介
|
1
|
雙流自然教育中心
|
101.07.25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
|
位於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內,是原、漢族群的交界處,區域內是排灣族傳統領域,具有美麗溪流及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在這裡,每個人都能以開放、尊重的方式與自然交流,透過引導、探索、體驗的學習課程,喚起人們對自然的關懷與愛,轉化為生態保育的行動力。
|
2
|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後場設施
|
101.12.20
|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
為完善利用資源,深根海洋生態保育之觀念與重要性,於民國100年4月27日正式成立海洋教育中心,結合本館後場各式環境教育資源,設計多樣教學活動、體驗課程與專題演講,期使社會大眾更能了解與海洋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及永續發展。
|
3
|
恆春生態農場
|
102.03.18
|
恆春農場股份有限公司
|
恆春生態農場是全臺灣第一座野外復育螢火蟲成功的場域,全年均看的到螢火蟲的蹤跡,40年來在廣達48公頃的土地上,堅持以生態保育和自然農法栽種的理念,創造一個生態豐富的大自然園區。晨曦諦聽萬籟,黃昏靜賞夕陽餘暉,夜觀星河流淌!放慢生命的步伐,把呼吸留在原野裡喘息,與綠茵、山麓一起豐富脈動。
|
4
|
墾丁國家公園
|
102.04.24
|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
我國第一座國家公園,由於百萬年來地殼運動,陸地與海洋交蝕影響,造就了園區高位珊瑚礁、海蝕地形、崩崖地形等奇特的地理景觀,特殊的海陸位置加上熱帶氣候催化,孕育出豐富多變的生態樣貌,海岸林帶的植物群落尤其特殊罕見,每年還有大批候鳥自北方飛來過冬,數量之多蔚為奇觀;海底的珊瑚景觀更是繽紛絢麗。
|
5
|
大鵬灣國家風景區濕地公園
|
102.10.31
|
交通部觀光局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
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屬南台灣亞熱帶氣候,位於屏東縣東港鎮和林邊鄉交界處,旁依台灣海峽,常年氣候溫和適於水上遊憩、單車健行及觀光旅遊活動;本區以獨特天然潟湖景觀地形為特色,潟湖內生長多樣種類之紅樹林及招潮蟹,自然資源豐富多元;又以遊艇碼頭為主體中心,沿潟湖灣域規劃多項觀光遊憩及環境解說教育設施,並結合地域資源性與人文景觀,使大鵬灣成為一個縱情海洋之樂,尋訪人文古蹟,落實環境及解說教育,體驗現代與知性之旅的全方位國家風景區。
|
6
|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
105.02.05
|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
六堆園區整合在地歷史文化、自然景觀、動植物等環境教育資源,為地方居民保存六堆地區的歷史記憶及文化,依循園區永續發展、文化傳承之原則,規劃「客家生活文化」與「環境生態保育」兩大主軸之環境教育課程,包括體驗學習、探索認知、自然遊憩及文化傳承等面向,希冀傳遞客家文化崇天敬地之精神,探究客家先民原鄉的脈絡。
|
7
|
光采濕地再生能源教育示範園區
|
106.10.16
|
屏東縣政府
|
本場域因應氣候環境變遷由閒置農地規劃設置,結合綠能運用:太陽能、風力、生質柴油等,創造低碳、環保、節能的在地實驗型教育示範與體驗場域。
|
8
|
里德社區
|
108.02.01
|
屏東縣滿州鄉里德社區發展協會
|
屬全台灣最大的賞鷹地點,可見赤腹鷹、灰面鵟鷹、黑鳶、鳳頭蒼鷹、大冠鷲等,而欖仁溪秘境擁有原始林相、植物種類繁多、生態豐富,可體驗溪流自然美。學員走進『豬朥束社』中,延續著社區「人文」概念。透過活動體驗的方式對原居地、周遭環境地形及歷史事件,展現里德社區發展的多元文化樣貌。共規劃四大主題課程,結合在地自然與人文資源之各式課程,透過學習活動建立對環境的覺知,提昇對環境關懷與責任,打造永續社區。
|
其中自102年起本府「光采濕地再生能源教育示範園區」委由「法布爾生態工作室」執行環境教育場域認證申請相關事項,至106年10月16日取得環保署環境教育場域認證,光采濕地也由因大量抽取地下水加速地層下陷,海水入侵造成土攘鹽化的地質災害區域,轉變為具有豐富多樣性生態,且為全台第一個具節能減碳之光電再生能源示範場域,光采濕地的蛻變,實屬不易。
另經本府努力,地理位處於國家公園內的滿州鄉里德社區,108年2月1日由環保署核准為本縣第八家通過環境教育場域認證的設施場所,也是全國第14家社區參與類型的環境教育認證場域,該場域擁有豐富且多樣的生態人文、環境樣態、自然保育等資源,最具代表性特色如欖仁溪深度生態導覽、灰面鵟鷹賞鷹以及恆春半島特產「情人的眼淚」─雨來菇、不一樣的愛玉「野生愛玉大果藤榕」等,是一處擁有豐沛自然人文資源及強大教育能量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更是本縣環境教育探索學習之優異場域。自101年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屏東科技大學與本府協助下著手發展生態旅遊,並逐漸轉型為生態旅遊解說團隊,至106年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高師大團隊進駐社區,社區能量蓬勃生輝,除了榮獲106年度「第5屆國家環境教育獎」社區組優等獎殊榮,如今又獲環保署環境教育場域認證之肯定,實為本縣社區辦理環境教育之執行楷模。(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經營運作,主要目的為搭起人與環境關係,透過實際體驗,學習在地文化,期望發現與投入環境相關議題,依據「環境教育法」第十四條第三項規定,環保署於100年6月2日發布「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及管理辦法」,縣市主管機關應整合規劃具有特色之環境教育設施及資源,並優先運用閒置空間、建築物或輔導民間設置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建立及提供完整環境教育專業服務、資訊與資源,以提昇縣市環境教育能量與素質。故輔導協助本縣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取得環保署環境教育場域認證實為重要執行目標。
本府為環境教育場域之縣市主管機關,均持續推動協助有關環境教育場域認證事項,如協助環境專責人員培訓及辦理場域認證事項宣導活動等,截至108年5月為止,本縣共計8單位已取得環保署環境教育場域認證單位,為積極行銷在地化環境教育資源,提升優良特色場域之曝光度,本縣每年度皆會補助機關學校至具特色的環境場域進行參訪,以行銷在地化環境教育資源。另配合環境教育終身學習護照推廣,每年皆會規劃於本縣環境教育場域進行「拿護照,作伙來上課」體驗活動,為期望縣民能積極開通環境教育終身學習護照,並於日常生活中主動透過各種環境教育課程與活動充實自身環境知識。
為培力已認證或具潛力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之人員,本府環保局辦理各類型活動,如環境教育人員120小時訓練課程、30小時核心科目訓練課程、屏東縣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申請作業說明會暨認識萬年溪環境教育學習活動等,另設置本縣環境教育學習資訊網站,維護更新環境教育輔導團全球資訊網,以提供各單位查詢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與相關資訊,進而相互吸取優點並將環境教育推動工作推向更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