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執行前後定量或定性差異
定量:
光采濕地智慧微型電網示範區供電來源主要為78 kw太陽光電系統、10 kw風力發電,並配置60 kw生質柴油發電機做備用電源,亦裝置氫燃料電池將多餘電力做轉換。智慧能源中心建置有159 kw大型儲能電池,配合核能所、大同公司共同建置之資訊系統,完成孤島供電設計,並管理、監測園區內再生能源發電量與配電模式,而為有效應用園區電力系統,2018年設高腳屋旁新設53kw儲能電池,光采濕地園區負載並不算太高,且為保護儲能電池,太陽光電系統有分緊急情況與一般情況,依該智慧微型電網監測系統統計資料,園區再生能源實際平均發電量約為23,969 kw / yr,減碳效益約15 ton。
定性:
其主要特色是百分百的再生能源供電,不仰賴市電或柴油發電機,長期是處於獨立孤島運轉模式,整合太陽能光電、風力、氫能、生質能等多項再生能源發電,建構一個可以自給自足的系統。同時是以國內廠商和研究機構的產品與技術為主,培育國內自主技術。169KW大型儲能電池,如市電系統供電中斷且全區內完全無法產生任何電力時,儲能電池可以單獨驅動園區電力系統,並供電長達3天,讓微型電網如孤島般獨立運轉,面對應變不及的自然災害時,透過電話或者衛星電話依然可以與外界保持聯繫,把握黃金搶救或逃生時機,經多次討論,並參考專家學者建議,於2018年6月整體檢視園區創能、儲能與能管系統,且為減少電力傳輸耗損與供電穏定性,於12月增設ATS、三相負載平衡器與新PCS儲能櫃,且透過工研院技術,使併網模式與孤島模式更完善運轉。
(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2009年莫拉克颱風造成屏東縣林邊鄉多處災害,屏東縣政府開始思考如何打造兼具防洪、防災且可使土地恢復之新思維,許多計畫蘊育而生,如無前例的「養水種電」計劃,此計畫讓屏東縣成為台灣規模最大商業型太陽能光電系統應用縣市,並獲得IBM肯定,更為2013年台灣唯一獲選IBM智慧城市大挑戰之縣市。
IBM團隊向屏東縣政府提出打造「更智慧」的微電網計劃策略性建議,經討論,縣府林邊鄉光采濕地初步成果,結合IBM、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大同公司研究與技術,於2014年量身規劃光采濕地智慧微電網,並於2015年委由大同公司建置太陽光電系統、風力發電與生質柴油發電系統(備用電源)等。光采濕地因此轉型為以再生能源做全區供電來源,成為全台第一座於社區運作的智慧微型電網系統,並榮獲2015年行政院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競賽之地方政府優選。同(2015)年參與國際APEC能源智慧社區倡議(ESCI-Energy Smart
Communities Initiative),在超過200項案場提案中,在智慧電網領域榮得銀牌獎。光采濕地智慧微型電網示範區於2016年完成,並對外開放,成為屏東縣具生態、能源教育之示範場域。為更有效運用園區內智慧微電網系統,環保局於2017年與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大同公司與核能所多次討論精進方式,後透過光采濕地再生能源示範園區二期計畫,於2018年6月整體檢視園區創能、儲能與能管系統,如電路板、現有軟體與備源發電機測試等,另為減少電力傳輸耗損與強化電力供應穏定性,於12月增設電源自動切換開關(Automatic Transfer Switch, ATS)、三相負載平衡器與新PCS儲能櫃(高腳屋旁),最後,透過工研院設備之維護與系統啟動,使新軟、硬體,皆可在併網模式與孤島模式完善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