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本府於99年7月成立「屏東縣低碳家園推動小組委員會」,為邁向低碳城鄉努力,100年與台北市被國家發展委員會(原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選為地方氣候變遷調適示範計畫之輔導對象,經多次討論,完成「屏東縣氣候變遷調適政策工作小組」架構,包含中央、顧問團隊及地方三方代表,於主管機關方面以國發會為首,輔以地方機關(屏東縣政府與屏東縣永續發展委員會)與規劃團隊(臺北大學與成功大學)配合協調執行。在成大團隊努力下,經多次與屏東縣各局處會談、跨局處會議,於101年完成「屏東縣氣候變遷調適計畫」,含氣候變遷衝擊分析、調適目標、調適策略及方案研擬等工作。
為滾動式檢討調適策略之適用性,環保局於105年依據上述架構為基礎,配合擬定屏東縣各調適領域彙整單位分工建議表,並彙整102至106年之「屏東縣政府施政計畫」內容,加速各局處瞭解調適作為,以利更新與修正調適策略,並分別於105年10月、106年1月召開二場次調適教育訓練暨策略研擬座談會,更於106年11月配合每年定期召開之屏東縣低碳家園推動小組委員會會議,期望藉由該高層級之推動小組成員與會議,提升屏東縣因應氣候變遷之能力。
(2)執行前後定量或定性差異
101年屏東縣氣候變遷調適計畫,經各局處依氣候變遷衝擊分析、調適目標、調適策略及方案研擬等討論後,依8大領域調適策略為依據,共彙整45條調適策略,包含災害領域4條、土地使用領域7條、水資源領域4條、海岸領域5條、能源供給及產業領域3條、健康領域4條、農業生產與生物多樣性領域12條及維生基礎設施領域6條。經105、106年之教育訓練與研商會議,並經各局處盤點與修正,截至108年4月,共同編修、增刪為策略43項與行動方案135條,並持續盤點作為與更修內容,如表1所示。而107與108年本縣部分調適亮點細節則如下所示。
一、全台首張考量氣候衝擊參數之蓮霧與其他農產品保險
因全球暖化造成氣候環境之劇烈變遷,天然災害發生之強度及頻率不斷增加,農業生產風險提高,依賴政府預算支應的天然災害救助已不足以保障農民的收益及財產安全,本縣自104年起推動試辦農作物天然災害保險,期能藉由農作物天然災害保險,分散農民農業經營風險,而2017年屏東縣政府和產險公司合作首度針對養殖漁業推出(降水量參數養殖水產保險),以颱風風速及累積雨量作為啟動保險理賠的要件,2018與2019年則相繼推出天氣參數型蓮霧保單與香蕉植株農作物保險,只要降雨量、風速等氣候條件達到一定標準,農民就可以盡早的得到理賠,省去認定災損的時間。
目前市面上已開始販售的農業保險,包括「香蕉植株農作物保險」、「梨農作物保險」、「芒果農作物保險」、「降水量參數養殖水產保險」、「水稻區域收穫農作物保險」、「溫度參數養殖水產保險」、「家禽禽流感保險」保險局表示,目前農業保險仍處於試辦期間,一切都還有待觀察。過去有農民反映保費太高,但農委會跟各地方縣市政府其實有補貼農漁民保費,農漁民只需負擔部分自負的保費,且產險公司遇到大型災損也都會啟動快速理賠,能確實保障農漁民因災害帶來的損失。
農業保險是我國必須正視的課題與挑戰,其間所涉及的天災發生機率、災損程度、作物農情調查、農民及地區生產資料記錄、保險產品設計、涵蓋範圍和排除條件、損失理賠或保障程度、保費精算、保險管理成本、補助程度及政府財政負擔等,均有待資訊建立及評估。
二、全國首設「綠色基金」以扶植多元化再生能源
為因應氣候變遷趨勢,推動減緩溫室氣體排放與社會經濟環境調適,並配合環保署低碳永續家園推動政策,本府特成立「屏東縣綠色能源產業發展基金」(以下簡稱綠色基金),共十二條法令,並制定基金收支保管與運用之法令機制,於107年9月12日公告,統籌運用本縣相關財政收入,配合環境特色與產業,集中資源推動綠色能源產業發展,實現低碳社會以因應氣候變遷外,並同時促進產業轉型,另現正配合需求,規劃再生能源發展自治條例,期望透過太陽光電等成熟綠能產業回饋、中央資源等,扶植沼氣與生質燃料等投資成本或投資風險高之綠能產業,創造多元化綠電供應。
近年來,「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獲得國際共識,成為經濟轉型的新思維。行政院正式將循環經濟放入臺灣農業新政的主軸,而屏東縣養豬戶數為全台第一多,豬隻數量則是第全台第二多,因此相當有利於發展沼氣發電與沼液、沼渣資源化運用,縣府與台糖東海豐畜牧場投入6.8億元,建造一座年產3.5萬頭以上豬隻的全新畜殖場,結合沼氣發電與沼液、沼渣資源化運用等,將於107年底完工運轉。東海豐畜殖場將不同於傳統養豬場,所有的廢棄物與廢水可轉換成資源,達到經濟循環目標。園區內採用高架式豬床及負壓水簾式豬舍將避免臭氣影響鄰近地區,並減少每頭豬的每日用水量至5公斤,豬隻排泄物可供沼氣發電機組每日發電7000度供廠區使用。台糖大豐畜牧場內亦建置72kW的沼氣發電機,每小時能產生72度電,並利用台電線路將電能躉售回台電,在運轉順暢的狀態下,每天約能發1,400至1,700度。
循環經濟及再生能源是臺灣社會現階段亟欲追求及實踐的目標,沼氣利用、太陽能發電及循環經濟以這三個為目標,隨著臺灣社會對於環境保護及生活品質的高度期待,以及現今極力鼓吹的循環經濟產業模式。
三、推廣緊急防災備用智慧微電網系統強化易致災區域緊急應變能力
「緊急防災備用智慧微電網系統」是結合發電、儲電與控電設備區域型電網,可供應區域內用電需求,平時可與一般台電輸配電網相連接,若針對經常性災害致斷電形成孤島地區,可結合當地政府與學校等防災避難處所,打造無外來電源時仍能自主運轉電網,讓在地居民得以安全等待後續生活機能恢復。107年參考聯合國第五次氣候評估報告(IPCC AR5)模擬本府淹水災害、坡地災害、及斷層模擬等分析結果,經現勘,並依據海拔高度、當地人口數、停電機率、交通中斷機率、脆弱度、順向坡潛勢、通訊系統及行政效率等評估。海拔越高、交通中斷機率越高代表救援難度越難,而當地人口數、停電機率與微電網所需程度相關,以上皆為參考歷史資料之實際需求依據,進行15處個案微電網規劃與效益評估,選出霧台鄉大武村及泰武鄉佳興村兩社區做為緊急防災型微電網設置示範點,建置5kW太陽能板、20kWh儲能電池、10kW備援柴油發電機組與其他機電設備,每日約發15~25度電,當遭遇斷電問題時可利用儲能系統提供電力供緊急照明與通訊,提升原民部落對抗氣候變遷衝擊能力。
表1 屏東縣氣候變遷調適策略(1/6)
領域
|
調適策略
|
行動計畫面向
|
災害
|
1-1強化極端天氣事件下地方政府及民眾之因應能力
|
1-1-1檢討修訂地區災害防救計畫
|
1-1-2防災資訊宣導與公開
|
1-1-3強化地方政府整體應變能力
|
1-1-4強化衛星定位及緊急通報系統
|
1-1-5民間組織參與
|
1-1-6強化醫療系統及災後廢棄物處理
|
1-2 建立屏東縣氣候變遷基礎研究與決策環境
|
1-2-1災害潛勢地區之脆弱度與風險分析
|
1-2-2落實豪雨預警及防災資訊傳遞
|
1-3強化氣候變遷衝擊之因應能力
|
1-3-1整合災害潛勢、救災資源及GIS圖資
|
1-3-2提升災害應變處置能力
|
土地使用
|
2-1檢討既有空間規劃在調適氣候變遷之缺失與不足
|
2-1-1社會資料調查與脆弱度評估
|
2-1-2優良農地管制
|
2-1-3綠色基礎設施
|
2-1-4公有土地管理
|
2-1-5耕地開發原則
|
2-2建立以調適為目的之土地使用評估、管理、監測、補償、等相關等配套機制
|
2-2-1土地使用調適成長管理指標
|
2-2-2社會公平補償機制
|
2-2-3環境稅制
|
2-2-4土地使用調適組織溝通
|
2-2-5土地開發後續監測
|
2-3提升都市地區之土地防洪管理效能與調適能力
|
2-3-1都市審議制度
|
2-3-2都市環境容受力評估
|
2-3-3都市保水設施
|
2-3-4整合都市周圍防洪設計
|
表1 屏東縣氣候變遷調適策略(2/6)
領域
|
調適策略
|
行動計畫面向
|
|
土地使用
|
2-4落實環境敏感地觀念落實在國土保育區的劃設與管理
|
2-4-1配合國土計畫
|
|
2-4-2環境敏感地劃設
|
|
2-4-3保育區管理原則
|
|
2-4-4賦權地方違規檢查
|
|
2-4-5強化取締工作
|
|
2-4-6保育區績效管理
|
|
2-5建立屏東縣多目標與永續優質之林業經營調適模式並推動綠色造林
|
2-5-1劃設林地敏感區
|
|
2-5-2增加造林面積
|
|
2-5-3民眾參與造林保育
|
|
2-6推動流域綜合治理
|
2-6-1流域災害脆弱度
|
|
2-6-2土砂管理
|
|
2-6-3水質管理
|
|
2-6-4流域非都土地保育及復育
|
|
|
2-6-5流域都市地區保留滯洪空間
|
|
2-6-6流域組織溝通
|
|
2-6-7流域治理綜合示範計畫
|
|
水資源
|
3-1水資源永續經營與利用為 最高指導原則,並重視水 環境保護工作。
|
3-1-1水系整體規劃
|
|
3-1-2水質淨化與生態工法
|
|
3-1-3水庫集水區
|
|
3-1-4水系範圍環境影響評估
|
|
表1 屏東縣氣候變遷調適策略(3/6)
領域
|
調適策略
|
行動計畫面向
|
水資源
|
3-2由供給面檢討水資源管理政策
|
3-2-1供水設施改善與維護
|
3-2-2常態供水與地下水使用管理
|
3-2-3地表水、地下水聯合運用
|
3-2-4缺水應變措施
|
3-2-5水權管理
|
3-2-6水總量管理
|
3-2-7建築節水措施
|
3-2-8 水資源技術開發
|
3-2-9 用水調度
|
3-3推動本縣產業發展與水資源有效運用之整合策略。
|
3-3-1農業耕作方式
|
3-3-2產業用水檢討
|
3-3-3汙水處理
|
3-3-4水足跡研究
|
3-3-5 提升生活用水利用效率
|
3-4調查與監控地層下陷狀況,推動解決方案
|
3-4-1 地下水監控
|
海岸
|
4-1強化海岸侵蝕地區之海岸土地保安工作。
|
4-1-1海岸國土監測
|
4-1-2海岸退縮原因調查研究
|
4-1-3揚塵問題
|
4-1-4防護林帶復育
|
4-1-5海岸結構物
|
4-1-6海岸開發原則
|
4-1-7海嘯防禦
|
4-2保護及復育海岸生物棲地與溼地
|
4-2-1海岸生態調查及保護
|
4-3推動地層下陷地區減緩下陷、地貌及產業轉型。
|
4-3-1地層下陷區用水供應
|
4-3-2地層下陷區土地使用
|
4-3-3地層下陷區建築型式
|
4-4海岸聚落人文環境、文化與生態景觀維護管理
|
4-4-1海岸聚落風險評估
|
4-4-2聚落文化資料
|
表1 屏東縣氣候變遷調適策略(4/6)
領域
|
調適策略
|
行動計畫面向
|
能源供給及產業
|
5-1通盤檢討本縣產業能源面向之生產系統與區位的氣候變遷調適能力。
|
5-1-1產業能源衝擊評估
|
5-1-2整合產業區位與能源檢討
|
5-2建構降低氣候風險及增強調適能力的經營環境。
|
5-2-1產業自保能力
|
5-2-2國際合作
|
5-2-3投資研究發展
|
5-3掌握氣候變遷衝擊所帶來的新產業契機,加強產業調適之研究發展。
|
5-3-1新政策制度
|
5-3-2人才培訓
|
5-3-3再生能源
|
健康
|
6-1增進環境與健康相關部門之績效與分工
|
6-1-1衛生部門之分工結構
|
6-1-2緊急防治與醫療系統整合
|
6-2推動健康領域之衝擊與調適評估
|
6-2-1健康領域衝擊評估影響
|
6-2-2健康調適監測
|
6-3擴大疾病相關評估資料庫之匯併。強化監測系統之建置與維護
|
6-3-1健康領域整合監測資源
|
6-3-2健康相關資料庫分析
|
6-3-3開發或引進防治技術
|
6-4加強極端氣候下衍伸疾病或發病風險之防治措施
|
6-4-1登革熱及茲卡病毒之防制
|
6-4-2有效掌控流感疫情及落實預防對策
|
6-4-3氣喘及心血管疾病之防制
|
農業生產及生物多樣性
|
7-1建構糧食安全體系,加強生產資源合理規畫利用,維護農漁畜牧產業之競爭優勢
|
7-1-1糧食生產研究評估
|
7-1-2農地涵養與農耕制度
|
7-1-3農業技術研發
|
7-1-4農漁業水資源整合
|
7-1-5生產方式調整與技術改良,針對氣候變遷可能衝擊進行生產方式研究,減少衝擊後之損失或加速恢復。
|
7-1-6加強病蟲害防治
|
表1 屏東縣氣候變遷調適策略(5/6)
領域
|
調適策略
|
行動計畫面向
|
|
農業生產及生物多樣性
|
7-2建立國內外市場變動之監測評估,提出適合屏東縣農業產品之產銷因應機制
|
7-2-1敏感性作物監測
|
|
7-2-2農業市場分析與產銷機制
|
|
7-2-3規劃產銷專區、強化產銷平台、拓展多元農產行銷通路
|
|
7-3強化保護區藍帶與綠帶網絡的連結與管理
|
7-3-1現有環境保護與藍綠帶整合
|
|
7-3-2河川生態衝擊調查
|
|
7-4減緩人為擾動造成生物多樣性流失的速度,建立與維護棲地環境及自然保護區,並減少破碎化情況產生
|
7-4-1擾動管理
|
|
7-4-2生態復原與保護區管理,如因溫度、降雨型態改變及極端氣候影響動植物生態系棲地分佈的改變,衝擊物種的適應存續能力
|
|
7-5強化生物多樣性監測、資料收集、分析與應用,評估生物多樣性脆弱度與風險
|
7-5-1生物多樣性及其脆弱度評估
|
|
7-5-2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及監測系統
|
|
|
7-6抗逆境品種開發與推展
|
7-6-1溫度上升打亂農作物生長時序提高病蟲危害、造成動物熱緊迫、魚群迴游路線改變、養殖池溶氧下降,造成生產力下降影響收成及市場價格波動
|
|
7-7建立農業氣候監測、預警及緊急應變機制
|
7-7-1屏東縣農業在地氣候系統
|
|
7-8建立災後復原機制
|
7-8-1全面檢討各種農業補貼政策
|
|
7-9人才培訓及資訊交流平台之建立
|
7-9-1 增加農業軟實力
|
|
7-10研究地層下陷區域產業轉型或再發展方案
|
7-10-1進行地層下陷區域產業轉型,減低下陷速率並兼顧生計
|
|
7-11增加養殖區之排水及防洪功能
|
7-11-1加強養殖區防洪功能,提升天災影響抗性
|
|
7-12以開放政府,全民參與型式,發展生態社區
|
7-12-1以民眾參與為首要,並維護生物的多樣性,進而打造生態新城區
|
|
表1 屏東縣氣候變遷調適策略(6/6)
領域
|
調適策略
|
行動計畫面向
|
維生基礎設施
|
8-1落實中央與地方對於維生基礎設施法規及審定標準的一致性,避免地方政府執行窒礙
|
8-1-1道路橋樑搶修原則
|
8-1-2災區環境清理
|
8-1-3道路橋樑災害準備金之修復應用
|
8-1-4維生基礎設施建設法規因地制宜
|
8-2建置道路橋樑災害防治及風險管理系統
|
8-2-1建置道路橋樑安全衝擊評估系統
|
8-2-2道路橋樑檢修、補強及改建
|
8-2-3建置道路橋樑監測、預報與預警系統及整合資訊分享平台
|
8-2-4台灣地區橋樑管理資訊系統更新
|
8-2-5檢討橋樑、道路防洪排水設施之選址及設計,將氣候變遷因子納入考量
|
8-2-6加強道路損壞備援及復原
|
8-3檢討既有建築與公共設施之設計,評估強化抗災能力之需求性
|
8-3-1既有建築補強
|
8-3-2評估維生基礎設施之抗災能力
|
8-3-3道路排水之設計標準
|
8-4整合官方與產業、學術界資源之整合,以因應氣候變遷之衝擊
|
8-4-1研發新技術
|
8-4-2再生能源應用
|
8-4-3調適概念新思維
|
8-5整合都市計畫與道路橋樑、公共設施的規畫步驟,以達居住區環境調適之目標
|
8-5-1人口居住地區選址
|
8-6檢討油、水及電等維生基礎設施於氣候變遷之因應
|
8-6-1強化相關設施的防水設計及功能
|
8-6-2定期檢視及維護基礎維生設施結構及管線
|
8-6-3災害緊急應變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