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工程進行中及完成後,將可建立一取、輸水及地下水補注與監測完整功能之地下水補注湖,其營運及測試原則如下:
(一)取水模式建立
初期依所設立之監測系統記錄實際取水量以作為第2期工程測設之參考。
(二)地下水補注湖淤積及水質管理
地下水補注湖淤積測量係在既定範圍內作水深測量,其位置應與曾經辦理地下水補注湖之斷面測量位置相同,此項測量可於每年施測1次,必要時得增加量測頻率。量測時特別注意進水口附近之淤積情形。
地下水補注湖內需設置工作船,經常巡視地下水補注湖周圍圍堤及水面有無垃圾,漂流物或危險物,俾採適當措施移除。
每年需定期測試地下水補注湖之入滲效率,若有堵塞的現象,並明顯影響入滲的功能,則需刮除表層淤泥,以回復原有入滲功能。
為確保地下水補注湖水質之潔淨,地下水補注區內需禁止足以污染水質的活動,以免水被污染。另外至少每個月需檢測水質1次,如遇特殊狀況,則需密集採樣,以明原因,俾供採取防治策略。
(三)地下水追踪及管理監測
為達成地下水資源合理利用量的目標,區域地下水位的控制,水質的監測,水井管理等工作一定要落實。目前第1期地下水補注湖計畫範圍內第一年即可完成觀測井15口,每口井將裝設自計式水位計及無線傳輸裝置,完工後地下水位資料採即時監控,並配合水利署於本計畫區附近既有之觀測井資料,當能掌握流域內的水位變化趨勢。配合所建立的地下水模式,亦能反應整個水域地下水位的變化情形。因此第一期計畫完成即有完整之地下水追踪及管理監測資料,可據以修正第二期計畫,未來第二期計畫進行時,地下水的補注與抽取,亦需即時監控地下水位,作為地下水補注效益評估的依據。
(四)地下水補注操作與效益分析計畫
不同程度含砂之水源水質補注效果。
區域性地表水/地下水模式監測模擬分析。
地下水補注湖尺度(面積及深度)對地下水補注成效之探討。
地下水丘(groundwater
mound)影響範圍分析。
抽水操作對地下水補注效能及區域地下水之影響分析。
淤積及阻塞分析及清理。
研訂水資源運用方案或相關因應策略。
(五)計畫區域設施管理維護
閘門設施維護保養及湖區環境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