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水產養殖和農耕結合之魚菜共生概念慢慢延伸到世界各角落,許民眾紛紛在大廈屋頂、客廳角落、居家陽台設立養魚水灌溉的生態系統,利用將養殖水產排放至水中的廢物,經過硝化作用後由作物吸收,藉由作物將水淨化後回收再當作新的養殖用水,因此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是一種低耗能且相對於環境友善的生產方式。近年來雲林縣青壯人口嚴重外流,已是全國老年化第二高之縣市且有逐年增加趨勢,而本縣推動在地老人需求政策
-開辦社區長青食堂,因此將魚菜共生系統與社區長青食堂結合,收成作物可供食堂運用縮短食物里程減少碳足跡,而魚菜共生系統的高用水效率,及養殖廢棄物資源再利用,可同時達到節能、省水之節能減碳效益。
(2)執行前後定量或定性差異
108年雲林縣完成推動6處魚菜共生系統,皆設置於有長青食堂之社區,除可增加環境綠化面積進而調節區域微氣候,同時系統所收成之作物亦可提供社區食堂使用,種植作物包含空心菜、大陸妹、蚵仔白菜等。
1.古坑鄉荷苞社區:建置地點為社區活動中心(長青食堂辦理地點)對面閒置空地,為了增加長青食堂的菜色及經費成本問題,因此推動社區魚菜共生除可豐富長青食堂的菜色,透過社區居民的共同管理,也能增加社區的凝聚力。採收頻率約1個月採收1.5次,1次可提供長青食堂約1餐的食材。
2.虎尾鎮興中社區:魚菜共生系統建置地點為社區活動中心(長青食堂辦理地點)屋頂空間,並利用屋頂四周無高樓遮蔽陽光之特性,結合太陽能微電網儲能供電系統,供應循環水所需用電,真正達到零耗能之目標。採收頻率約1個月採收1.5次,1次可提供長青食堂約3餐的食材。
3.麥寮鄉海豐社區:使用食農教育體驗園區內一處合適空間建置魚菜共生系統,結合園區內既有之生態溝渠作為蔬菜的養分來源,同時藉由蔬菜來幫助淨化水質。採收頻率約1個月採收1次,1次可提供長青食堂約1餐的食材。
4.虎尾鎮西屯社區:設置於原已種植多樣蔬菜的社區農園內,設置魚菜共生系統後,更能穩定供給給長青食堂食用,另外社區也與當地幼兒園配合,提供社區農場作為戶外教學場地,讓孩童們體驗蔬菜種植及採收,也增加對於魚菜共生系統的認識。採收頻率約1個月採收1.5次,1次可提供長青食堂約3餐的食材。
5.莿桐鄉孩沙里社區:孩沙里社區為典型農村社區型態,社區長青食堂用餐人數眾多,為了增加長青食堂的菜色,故利用社區閒置空地來來建置魚菜共生系統,採收頻率約1個 月採收1次,1次可提供長青食堂約1餐的食材。
6.土庫鎮崙內社區:崙內社區的食農園區種植多樣蔬菜,且園區內的亦有魚塘養殖魚類,因此利用舊有的魚池改造為魚菜共生系統,藉由魚池內原有的魚類供給蔬菜養分,收成之蔬菜則提供給長青食堂的長者們食用。採收頻率約1個月採收1次,1次可提供長青食堂約1餐的食材。
設置完成後辦理魚菜共生系統運作課程,邀請專家學者經驗分享,進行魚菜共生基本運作原理、蔬菜種類的挑選、魚類飼養方式、系統維運方式及相關知識課程,使各管理人員能更快瞭解相關知識,也建立交流群組,分享相關資訊及各社區的管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