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本縣沿海地區口湖鄉因嚴重地層下陷,使得沿岸農地自民國
75年遭受韋恩颱風侵襲後,長期有海水倒灌不退之現象,累積的海水致使農地鹽化、無法耕作、農民生活陷入困境,又因本縣財政短絀,無力改善該區域之公共設施,為改善農民生活,因此自民國
94年起長期規劃以「生態休耕」之方式營造廢耕農地成為濕地生態園區,進行土地再利用,藉由提高野生動植物生存空間以營造優良濕地生態,除可利用濕地本身治水防洪之特性以減少天然災害的發生之外,增加的生物的多樣性更可成為輔助農民產業轉型之用,作為環境教育與、生態旅遊之本,整合鄰近資源
(生態、文化、產業與體驗
)與策略聯盟,未來將擬訂朝向結合社區周邊環境,提供民眾休閒遊憩、教育示範等多功能之場所,朝向節能減碳及自然生態永續之目標前進。
(2)執行前後定量或定性差異
102年與189位土地所有人簽約,租用雲林縣口湖鄉濕地生態園區土地,租用土地面積57公頃約570,000 平公方尺(扣除交通、水利、墓地、建地,及國有地)。如今成龍濕地已成為臺灣西南沿海重要的生態熱點,提供包含鳥類、魚類、甲殼類、水生昆蟲及其它生物的棲息地。
(1)鳥類:包含黑面琵鷺在內118種以小白鷺最多、其次為中白鷺、第三為高蹺鴴;常見之繁殖鳥有褐頭鷦鶯、小鸊鷉、紅冠水雉、高蹺鴴及東方環頸鴴,及不定時會出現綠頭鴨、彩鷸、水鶇、短耳鴞等罕見的野鳥足跡。
(2)魚類:計有11種,以吳郭魚最多。
(3)甲殼類:以鋸齒長臂蝦和脊尾白蝦為優勢種。但鈍額寄居蟹、腕寄居蟹則為稀有種。
(4)水生昆蟲:計12科14種。植物:計有41科101屬118種。
(5)台灣新記錄種:纖細重蓑海牛、長角海天牛、布氏鰓螺原產於七股鹽田及四草野生動物護區,也發現於成龍濕地。
99-108年
1、每年辦理雲林縣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季,邀請國內外藝術家駐村為期一個月創作,結合在地學校(成龍國小)、社區(成龍社區發展協會)共同辦理,每年參與活動人數:駐村藝術家、志工20人、成龍國小一年級至6年級100人、成龍社區發展協會200人、活動期間參訪人數10,000人,10年參與人數約103,200人次。
2、活動期間辦理溼地導覽志工培訓、濕地小學堂、藝術修復課程、濕地三代班、環境教育論壇、濕地參訪等活動,10年參與人數約2,000人次。
3、定期執行濕地生態園區巡護及環境管理、派員巡視、及周邊之清潔,濕地生態園區租用土地累計57公頃。由雲林縣口湖鄉成龍發展社區修復2016年國際環境藝術藝術創作「連結」,凝聚地區參與力,並對濕地環境永續的經營產生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