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一、推動過程
(一)洋仔厝溪人工生態溼地推動過程
彰化地區北部的排水大致以洋仔厝溪為主要承受水體,在往昔務農人的口中,是條令人又愛又恨的大龍,過去的洋仔厝溪水質清澈、魚蝦豐富,是彰化人賴以維生的重要河流。然而近年來,受到工業廢水、生活汙水排放等汙染,使洋仔厝溪水質持續惡化,為改善洋仔厝溪排水系統水質,另方面社區也期望有個整潔綠化的場域讓村民休憩聊天,民國93-94年間,經過社區發展協會與農民、環保局的協商,以及在地企業(帝寶)贊助補償該塊國有地的承租農民,農民同意放棄承租該片國有地,將該片土地作為規劃濕地生態園區,接續社區民眾協力與環保局合作,將這片0.7公頃的土地規劃為引水區、水生植物區、景觀生態池及解說休閒遊憩區,一方面處理社區部分生活污水,另方面有環境教育、生態休閒遊憩功能,於95年正式啟用。
(二)濕地生態現況(107~108年)
洋子厝溪流域人工溼地的建置,主要有三大特色,即淨化功能、採自然生態工法、重視環境景觀。棲地池內栽植香蒲、莎草、睡蓮、滿江紅、圓葉澤瀉、水車前、鹹草、爆米花慈菇、銅錢草等水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之吸附及微生物分解機制,去除水中汙染物,因水質清澈乾淨,帶動周遭生態,夜晚不時可聽到蛙鳴聲。洋仔厝溪人工溼地淨化池周遭廣植草皮,區域綠網種植馬纓丹、苦楝、黃槿、水黃皮、羅漢松、大葉山欖等原生或誘鳥誘蝶樹種,增加生態豐富性,也吸引昆蟲訪花、鳥類覓食。
(三)當前維護(107~108年)
社區志工每週出勤三人,針對溼地水質進行檢測,同時清理週邊垃圾、維護環境整潔,另有環保局聘用之人力,協助週邊修枝、樹葉堆肥及綠美化;另外,社區於生態池內種植多元水生植物及樹種,增加樹種豐富度,吸引不同種蝶類訪花,遇有社區參訪,生態溼地也作為環境教育及解說景點,充分達到遊樂休憩、環境教育及社區總體營造功能。
二、定性或定量效益說明
(一)洋仔厝溪人工溼地綠帶採用生態工法,將廢棄磁磚回收再利用製成透水磚,友善綠地,下雨時使雨水滲入土壤,達到涵養水文及水土保持功效。池內利用卵石疊砌過濾沉澱水中汙染物,並採砌石護岸,將卵石堆砌水邊,營造多孔隙環境,提供自然生態發展。
(二)南勢社區積極營造該自然生態空間,栽植多種水生植物,綠帶內也廣植原生樹種或誘鳥誘蝶樹種:如苦楝、黃槿、水黃皮、羅漢松、大葉山欖等,吸引昆蟲鳥類來訪,夜間亦常聽見蛙鳴,生態豐富。
(三)人工濕地對於污水中的生化需氧量(BOD)、化學需氧量(COD)及氮磷等營養,皆有不錯的處理效果,且不定期由彰化縣環保局水保科人員進行水質檢測作業,確保人工溼地水質品質,改善後水質可供灌溉、澆花等多重用途,一舉多得。
(四)社區維護整理人工濕地及綠地不遺餘力,增進生態綠化美觀,提供環境保護教育示範功能、生態景觀教學研究場地,以及社區民眾休閑遊憩空間;結合南勢社區生活總體營造,成為社區特色景點之一,也是其他社區或遊客觀光、參訪社區必去景點。
(五)依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19年版綠建築評估手冊-基本型」各種植栽單位面積二氧化碳固定量表可得知,綠美化區域為草花花圃、自然野草地、水生植物、草坪,其二氧化碳固定量Gi值(kg/m2)為0.3,以此進行估算:
洋仔厝溪人工溼地綠帶面積約0.7公頃(7,000m2),每年減碳量為:0.3* 7,000=2,100 (公斤CO2/年)。
估算從107-108年總計減碳量為:2,100 (公斤CO2/年)*2年4,200(公斤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