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一、推動過程
頭南里南勢社區於民國92年利用社區關懷據點旁原閒置空地,與地主協商討論後取得地主同意無償捐獻出予社區作為社區農園,面積約45坪,主要由社區10餘位志工平日進行照顧維護,農園內分別種植當季或較易生長之蔬果,包括青蔥、茄子、高麗菜、地瓜葉及木瓜等作物,且社區農園以有機無毒方式栽種,不施灑農藥,且壞掉之葉菜部分則作為天然有機肥使用;並於農園內設置4個專屬社區特色之小型雨撲滿響應低碳、有機與環保目標。
而社區主要將社區農園採收後之食材作為社區共餐使用,提供社區內65歲以上長輩每周一至周五免費食用,多餘之的部分則分送至社區內較為弱勢之家庭,且若遇長輩身體不適不方便外出用餐,志工們則會將當日中餐裝盛好送至長輩家中,讓長輩也能享用到熱騰騰且充滿愛心的一餐。
而自從社區多了社區農園後,近幾年也於每周末開放農園讓里民與孩童體驗種菜之樂趣,提供社區一處天然、學習、運動及共享之機會,透過互相交流增加社區向心力,亦藉此向里民宣導有機無毒飲食與食農教育之理念。
二、定性或定量效益說明
(一)定性效益:
社區農園整頓成立後(民國92年)主要是由10餘位志工進行平日照顧維護,農園內分別種植著當季蔬果或是較易生長之蔬果,本農園地主是本社區之里民,為回饋鄉親,無償提供,讓志工們可以利用此塊空地加以利用栽種相關食用作物,作為每日中午免費提供社區長輩共餐之食材,並且於每周末開放給予本里里民、長輩與孩童一起加入親自體驗自己種菜自己吃之目標,提供本社區一個學習、運動、聯誼及分享的機會,不論是志工或是里民大家一起分享種菜的心得,並且互相交流更精進的作法,可說是社區民眾重要休閒地之一。另外在蔬果可以收成時更是里民與長輩、志工最期待時刻,主要由社區志工採收作為每一日社區長輩(65歲以上)免費共餐之食材,若有多餘之的部分則分送至社區內較為弱勢之家庭,進而讓大家從社區農園中學習到不少新知識。社區里民、志工或是長輩們都非常贊同這樣的做法,因為閒置的空地不使用將可能雜草叢生,髒亂,降低社區環境品質,社區農園已有機方式種植蔬菜,不施灑農藥,並由志工們或長者親自種植,除草、澆水及施肥,待豐收後大家會把收成的新鮮蔬果並且可以照護到長輩外也可多少幫助里內弱勢家庭,使得社區居民皆可以品嘗到在地新鮮蔬食,並可以減少購買外來過度包裝之食材,也符合低碳精神,使社區除了以社區示範農園凝聚社區居民情感外,也讓社區居民在過程中達到耕作活動及食用低碳蔬食帶來的健康。
(二)年度推動定量效益:
南勢社區在每周一至五,共5天推行午時共餐,並推廣使用環保餐具,及食用在地、當季蔬食的健康飲食概念,降低交通運輸所產生之碳排放量,另也可就近照護村里社區年長輩,運用平時一到五共餐時段一起吃頓飯交流感情。統計至109年2月底止,每天參與午時共餐人數達將近20-25人,以108年度平時中午共餐約辦理261場次 ,一年下來總計4,176人次響應在地蔬食共餐。
依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保低碳活動平臺碳足跡計算器揭示,每人食用1餐蔬果可減少0.257 kgCO2,108年1月至12月整年度可減:
★ 4,176(人次)*0.257(減碳量kgCO2)=1,073.23(kgCO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