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近年隨著科技進步、都市開發等,形成溫室效應且帶來氣候變遷,從而衍生出極端氣候的情形發生,如:暴雨、乾旱、急凍等情形。有些相關研究指出,由於海水溫度的改變,也可能誘發地殼活動異常,而引發地震,台灣位於地震好發的地帶,也不可不預防。暴雨會帶來土石流、溪水暴漲、水源混濁造成供水不正常等問題。寒冷的氣候則可能因為電器使用不當,引發電線走火。地震發生可能帶來火災、房屋倒塌、路面龜裂、瓦斯外洩等情形。
造橋鄉公所為健全鄉內災害防救體系,強化災害之預防、災害發生時之緊急應變及災後之復原重建措施,提供本所各單位執行災害防救事務之依據,以提升鄉民災害防救意識、減輕災害損失、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並於105年成立災害應變中心。
造橋鄉以淹水災害及坡地災害為主,淹水災害以後龍溪、中港溪及其支流南港溪所造成淹水災害為主,坡地災害部份,本鄉所有村警戒值皆為累積雨量325mm。
(2).定性或定量效益說明:
本所針對防災分別為三個部分,包括災害預防、災害緊急應變、災後復原重建等項目,在災前預防、整備、災時應變、災後重建等各階段災害防救工作的對策與措施,以供本所各單位遵循或參考使用,以健全推動落實災害防救體系,俾能減少災害發生與民眾生命財產損失,進而建立低災害風險並邁向永續發展之城鄉與家園。
本所鼓勵鄉內各村定期辦理防災宣導,且針對公所內部定期每年辦理一場防災宣導或演練,每場參與人數約15至20人次。
1.
造橋鄉內自然災害評估統計表:
村里
|
總面積
(m2)
|
建築面積
(m2)
|
300mm
淹水
潛勢範圍
(m2)
|
450mm
淹水
潛勢範圍
(m2)
|
600mm
淹水
潛勢範圍
(m2)
|
岩屑崩滑
潛勢範圍
(m2)
|
落石
潛勢範圍
(m2)
|
平興村
|
3,286,848
|
439,648
|
5,083
|
8,092
|
361,949
|
209
|
0
|
龍昇村
|
6,558,249
|
449,554
|
0
|
0
|
69,319
|
1
|
0
|
談文村
|
5,101,199
|
345,594
|
3,792
|
9,037
|
77,377
|
56
|
0
|
造橋村
|
4,026,384
|
333,512
|
5,124
|
27,332
|
192,504
|
82
|
0
|
平興村
|
8,265,152
|
117,506
|
0
|
0
|
19,027
|
27
|
0
|
大西村
|
2,461,712
|
303,842
|
11,105
|
12,781
|
111,941
|
0
|
0
|
豐湖村
|
6,895,511
|
355,038
|
22,143
|
23,717
|
9,361
|
215
|
4,534
|
大龍村
|
9,663,661
|
103,050
|
0
|
0
|
0
|
0
|
0
|
錦水村
|
2,061,303
|
131,764
|
0
|
0
|
0
|
1
|
14
|
2.
造橋鄉內災民收容所設置詳細如下表:
地點名稱
|
地址
|
收容人數
|
造橋鄉綜合活動中心-室內
|
苗栗縣造橋鄉大西村2鄰慈聖路2段322巷1號
|
200人
|
造橋鄉綜合活動中心-室外
|
苗栗縣造橋鄉大西村2鄰慈聖路2段322巷1號
|
150人
|
造橋國小操場-室外
|
苗栗縣造橋鄉造橋村14鄰3號
|
250人
|
談文國小操場-室外
|
苗栗縣造橋鄉談文村6鄰54號
|
200人
|
錦水國小操場-室外
|
苗栗縣造橋鄉大西村大中街68號
|
250人
|
大西國中操場-室外
|
苗栗縣造橋鄉大西村大中街73號
|
400人
|
龍昇國小操場-室外
|
苗栗縣造橋鄉龍昇村8鄰16-1號
|
200人
|
龍昇社區活動中心-室內
|
苗栗縣造橋鄉龍昇村8鄰16-1號
|
80人
|
造橋社區活動中心-室內
|
苗栗縣造橋鄉造橋村老庄3-2號
|
90人
|
平興社區活動中心-室內
|
苗栗縣造橋鄉平興村10鄰白埔林16-2號
|
80人
|
豐湖社區活動中心-室內
|
苗栗縣造橋鄉豐湖村4鄰7號
|
80人
|
朝陽社區活動中心-室內
|
苗栗縣造橋鄉朝陽村9鄰24-5號
|
60人
|
談文社區活動中心-室內
|
苗栗縣造橋鄉談文村8鄰談文湖47-3號
|
70人
|
造橋鄉公所為提升民眾防災意識及自救意識,每年定期與消防局辦理一場防災演練或防災宣導,希望轄內民眾遇災時可透過參與演練及宣導,遇災時大幅減少災害損傷並於災後盡快復原,以下列出近三年所辦理之場次。
107年透過造橋消防局分隊於公所辦理防災演練及兵棋推演,參與人數約50人。
108年透過造橋消防局分隊於造橋社區活動中心辦理防災意識及自救意識宣導,參與人數約70人。
109年透過造橋消防局分隊於公所辦理遇災時應變及災後場地復原等相關宣導會,參與人數約6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