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1.推動期程與階段性目標:
五峰鄉位於新竹縣西南隅,境內超過兩千~三千多公尺的高山林立,民國10年開闢霞喀羅古道又名石鹿古道,路線橫跨五峰鄉及尖石鄉,海拔介於1300公尺至2300公尺之間,由兩條警備道路-霞喀羅警備道路及薩克亞金警備道路所組成,全長22.5公里,民國90年起林務局將霞喀羅古道規劃為國內第一條國家步道系統的示範道路,隸屬於霞喀羅-鹿場連嶺國家步道系統,古道建置迄今已有90多年以上的歷史,目前部分路線提供一般民眾遊憩、登山、健行等用途。
霞喀羅古道沿途可見警察官吏駐在所遺址及舊砲台等,種植青楓、柳杉、台灣紅榨槭、楓香、杉木及烏心石等,沿線經過大漢溪源頭的上游,翻越頭前溪及大漢溪的集水區,形成溪谷源流的特色,古道有多處極佳的賞楓點,入秋時可見滿山火紅的楓樹林,是為知名的賞楓景點。
五峰鄉除了積極維護霞喀羅古道以保有森林原始風貌外,自日據時代開始執行造林,於光復後配合中央政策獎勵輔導推廣,目的不僅為使五峰鄉內霞喀羅古道與周邊樹林園地相連,以延續古道生態環境,並期許拓增轄內林地面積,達成植樹減碳之目標。迄今民國107年每年由鄉公所輔導當地原住民申請配發苗木,種植有楓樹、杉木、肖楠及櫸木等,以保留宜林地全面綠化覆蓋目標,提高林地經濟效益及確保原住民保留森林資源持續生產,進而提升造林植木之成效。
2.執行前後定量或定性之差異:
五峰鄉霞喀羅古道全長22.5公里,種植有烏心石、台灣鐵杉、台灣紅檜、青楓、柳杉、台灣紅榨槭、楓香、台灣黃杉及台灣五葉松等巨木,據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秘書長暨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教授-李瑞宗博士所著「霞喀羅古道資源調查研究」指出,霞喀羅古道內植物共175科520種、昆蟲348種,其中不乏保育類動物及鳥類將近50種。
五峰鄉目前保留租地造林面積有5012.3公頃,以種植楓樹、杜英、杉木、肖楠及櫸木為主,赤楊、樟樹等次之,已造植林木與撫育森林面積達1,900公頃,迄今每年持續輔導當地民眾進行造林,每年平均約增加350~500公頃。根據林務局參考資料顯示單位面積林地二氧化碳固碳量約7.45~14.9公噸/公頃/年,以此估計五峰鄉每年造林面積之固碳量至少達14,155公噸。[計算說明:1,900公頃*7.45=14,155公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