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新竹縣土地面積約1,427平方公里,全縣的地形除鳳山溪、頭前溪河口一帶沖積平原,以及部分河川谷地外,其餘大多為丘陵、臺地及山地,其中山地的比例約佔全縣面積的一半,縣內鳳山溪、頭前溪、喀雅溪等河川均流短坡陡、水量變化明顯,加上近年來極端氣候影響導致如:乾旱、風暴和水患發生率增加,全球氣候變遷是所有人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除了順應氣候的改變,調整水資源的管理方式才能使環境永續。
新竹縣推動宜居低碳城市,並透過鋪設透水鋪面、滯洪池工程及設置雨水貯留系統(雨撲滿)等方式蓄水,而日常生活中可取得的水資源,除了來自雨水回收再利用外,生活污水也不容小覷,因此本縣於竹北市及竹東鎮設立「水資源回收中心」處理生活污水,目前委外由環境工程公司-惠民實業負責維護管理與代操作,一方面將其處理至符合環保署的放流水標準,另一方面則將處理後的「中水」提供給廠區廁所沖洗、植栽澆灌、環境清潔及道路灑水等,且每日亦提供「中水」供各機關、企業及民眾等使用,以落實水資源再利用,滿足各項「非與人接觸]之用水需求。雨水貯留系統(雨撲滿)部分主要由本府環境保護局之低碳辦公室進行輔導與推廣,包括縣內公寓大廈、村里/社區、學校及企業機關等單位,透過本府團隊及專業委員進行現場勘查、輔導指正等過程,提升民眾對水資源永續之概念與行動作為,進而達成教育永續環境之目的。
(2)執行前後定量或定性差異
相較於他國,台灣水費相當便宜,因此設置雨水回收系統所節省的水費需要長時間才能看見成效,尤其雨水資源的管理屬於「永續國土規劃」的一部分,如何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解決每年旱季嚴重的缺水情形,便成了本縣棘手的課題,因此可透過雨水回收的建置,讓民眾瞭解珍惜水資源的重要性。本縣為推廣雨水回收系統,於環保局頂樓建置2個各1公噸之雨水回收桶以玆示範,利用屋突頂板回收雨水,再將蒐集到的雨水作為空中花園澆灌用水,估計每年約可減少澆灌用水約80噸,根據台灣自來水公司資料所示,1度水約排放0.152 kg CO2,故一年約可減少12.16 kg的CO2排放。
雨水貯留回收系統目前已逐步推廣至企業機關、學校及村里社區,透過本府環境保護局推廣低碳設施,搭配低碳補助相關計畫辦理建置雨水回收桶,吸引社區積極參與,並主動尋求低碳設施相關輔導,達到推廣效益,統計至106年底已推動東光社區、華龍村、湖口村、南平里、永興村、信勢村、孝勢村、中勢村、中興里、北埔商圈及內灣商圈等逾20個村里設置25個雨撲滿,各地區雨撲滿容量分別為1~2噸不等,預估每年每個雨撲滿可回收20噸雨水,25個雨撲滿共可汲水500噸,根據台灣自來水公司資料所示,1度水約排放0.152 kg CO2,估計一年約可減少76kg的CO2排放。。
縣府配合營建署在竹北市與竹東鎮建置水資源回收中心,推動污水下水道系統,每年以接管率1.5%、約2800到3000戶的速度,逐年提升接管率,其中竹北市的用戶接管率目前約48%、竹東鎮則約31%。竹北水資源回收中心之污水處理量為20,000CMD,為因應接管率逐年攀升,預計民國108年將進行第二期擴建,目前正辦理規劃設計招標作業,預計擴建完工後處理量會增加為40,000CMD處理量,另竹東水資源回收中心處理量為15,000CMD,於民國107年已完成第二期擴建的委託規劃設計,預計完工後處理量可增加20,000CMD。兩處之水資源回收中心會將處理後的污水再回收利用,開放民眾攜帶容器取水,時間為每日08:00~17:00 (無提供取水容器),建議以有蓋或密封的容器盛裝較佳,避免搬運過程滴漏或噴濺,若是機關及企業等可由水車裝取,回收水用途限於景觀環境、花木澆灌及其它非與人接觸之使用,該回收中心除了進行污水處理、提供中水取用外,亦提供一般民眾、各級機關、學校及團體進行環境教育參訪活動。竹北水資源回收中心已於107年3月14日通過環教場所認證,未來將透過環教課程的方式,使入廠參與環境教育的學員更加瞭解及珍惜水資源的使用,並重視污水對環境之影響,進而改變使用水習慣及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