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區背景調查:透過社區背景調查,了解地區地形、氣候、河川水系、區域排水特性,統計過去歷史災害時間和淹水情形,確認避難收容場所、防災設施及設備、防災專業人才等基本資料。
(2)自主防災社區組織建立:擬定防災組織及責任編組,由村長擔任設立指揮官,並設立副指揮官及執行秘書各1人,依責任編制五小組,分別為巡視預警組、整備救援組、通報疏散組、關懷醫護組、行政後勤組。
(3)防災應變設備和裝備設置:於社區內設置觀測水尺、雨量筒等警戒設備,並於村內30戶住宅設置防災背包裝備。
(4)確認社區警戒值:當位於大排水溝或低漥地區的觀測水尺達,「二級警戒」時,居民須注意及觀察週邊低窪地區是否已開始積水或淹水,並將通報居民將家中貴重物品移至高處,準備防災包進行預防性撤離準備,當達「一級警戒」時,居民須進行撤離作業或執行強制撤離,自主防災組織成員協助居民避難,並通報或協助社區弱勢族群撤離。當位於道路上的觀測水尺達「封路警戒」時,須通報警察單位或主管機關進行封路作業,當達「禁行警戒」時,社區居民須進行撤離作業或執行強制撤離,自主防災組織成員協助居民避難,並通報或協助社區弱勢族群撤離。
(5)建立災害應變機制:建立社區防災運作機制及疏散撤離流程。
作業流程
|
執行單位
|
氣象水情資訊蒐集
|
指揮中心
|
1.災情蒐集與傳遞
2.準備疏散撤離
|
1.巡視預警組、通報疏散組
2.指揮中心、村(里)長、關懷救護組
|
勸告疏散撤離及完成撤離準備
|
指揮中心、行政後勤組、通報疏散組、關懷救護組、村(里)長
|
強制疏散撤離
|
指揮中心、關懷救護組、消防局、警察局、通報疏散組、整備搶救組、行政後勤組、關懷救護組
|
危機解除與復原
|
指揮中心、行政後勤組、關懷救護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