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一、推動期程與目標
早期進行都市開發或是停車場興建時,往往追求工程速率以及經濟成本,路面以及場地之鋪設均使用單一性不透水材質施工,如水泥、柏油等等,但由於這類型隔水、不透水性材質之鋪設,造成開發地區土地保水、蓄水功能大幅下降,而此狀況造成之影響,隨著氣候變遷日漸凸顯出嚴重性,無論是因為溫度上升造成的熱島效應越顯強烈,或是因為暴雨洪泛造成的排水不良等等,都顯示出,原本的一時方便,其實有許多深遠的影響。
因此,現今日漸推行的環境友善措施或是工法,在都市當中能夠有效施行的即包含透水性鋪面之改良。為達前述目的,本區公所於升格之後,於歷年來針對區公所內之道路、停車場以及公園等等的公有地,透過既有道路、鋪面破損且需要重新施作的機會,大幅增加本區公所之透水性鋪面面積,主要施行項目透水性人行步道共計一處,總長約120公尺;總面積約364平方公尺。
二、執行前後之定量或定性之差異
位於汐止中正社區防汛道路,透水到路能循環透氣,降低路面溫度、熱島效應,活化土壤,回復土壤自然滲濾功能復育微生物及動植物生長環境,路面透水率為12立方公尺/平方公尺-小時,且地下水撲滿能儲水七十公噸,供旁生態池循環使用。
1.改善柏油路面熱島效應,供休閒民眾良好環境,有效達到減碳效果。
2.能有效活化土壤,回復土壤自然滲濾功能復育微生物及動植物生長環境。
3.能有效儲存雨水利用,可供透水道路旁生態池循環使用,總儲水量可達7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