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一、推動期程與目標
1.推動期程
(1)本里地域內環山臨河,以自然坡度、地利共享並環境與在地文化保存,並融入防災及低碳生活意識形態,紮根低碳永續社區營造。
(2)綠色基盤的概念包含生態廊道、生態網路及綠色交通運輸系統等,為了提升里內生態豐富度,本里從開始推動生態池打造,主要利用本里一處閒置空地,約3平方公尺,引水並種植蓮花、香蒲等水生植物,藉由帶狀區域之生態營造,並解決蚊子很多的問題,利用蓋斑鬥魚減少蚊子繁殖生長。
(3)生態池之營造,主要以生態觀點來仿照自然濕地的功能去營造適合各種不同動物棲息的空間,應基力保存其先天的條件,並非隨興創造的。營造生態池之蒸散的水分子可降低週邊環境溫度,降低熱效應的程度,也提供生物做為棲息地點,故成為本里休憩口袋公園之重要地標。
2.階段性說明
(1)里內多處空地代管造景美化地點原是容易形成髒亂點或是閒置空地,在里長及里民共同環境整理及種植植物綠化環境後,不但使其有視覺上之美觀,也解決了髒亂的問題及提昇空地利用率。
(2)於108年規劃打生態池,運用本里多雨氣候且地理位置優勢(自然坡度),有效蒐集逕流雨水,同時可調節週邊環境溫度,使經過鄧公小徑民眾與登山客,能感受舒適的感覺。
(3)透過當地住戶一同參與設置工作,池內植栽以蓮花、香蒲、莎輪傘草等,除可增加生物多樣性外,另放養蓋斑鬥魚及大肚魚,藉由以蚊蟲幼蟲及蚊蟲為食之特性,達到減少蚊蟲之目的,減少當地登革熱發生。
(4)生態池營造之引用水源則是充分利用在地既有資源,如溝渠水、山泉水等,不使用額外水資源,降低水資源消耗,達到低碳省能目標。
(5)整體設置完成後,108年至109年間有許多轄區內的相關單位或學生都會過來觀摩或新北市其他村里也會過來訪視。
(6)從
108年至
109年期間,生態池區域維護良好,以有效調節降溫,同時栽種水生植物美化環境,各種蜻蜓在生態池上巡弋飛行,形成豐富的生態景觀。
二、執行前後之定量或定性之差異
(1)設置生態池之後,使生態豐富性有效提升,除吸引更多蛙類以及昆蟲之外,也提供當地里民休閒休憩好去處,除涵養生態,能夠作為區域型綠色基盤。
(2)活化棄置空間,營造蛙類生存棲地,讓民眾有更多綠意盎然的自然休閒空間。
(3)因蚊蟲多,放養蓋斑鬥魚藉由以蚊蟲幼蟲及蚊蟲為食之特性,達到減少蚊蟲之目的,降低環境衛生「登革熱」發生,也增添生態多元性。
(4)經由里辦公室宣導後,邀集里民和志工共同參與營造,替原先的鄧公開心農場增添不同景觀特色,此生態池除提供動植物棲息的環境外,亦增加了公園的生態豐富度、蚊蟲減少、民眾遊憩空間及降低碳排放的功能,並邀集里民和志工共同維護。
(5)固碳量效益計算,本計畫依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15年版綠建築評估手冊」綠化量指標之計算規定計算之,生態池固碳量
(50%綠覆率計算
)=
3 m2×
20 kg/m2/40年=
1.5 kg/年,周遭綠地固碳量
(50%綠覆率計算
)=
3m2×
20 kg/m2/40年=
1.5 kg/年,總固碳量為
3kg/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