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執行前後定量或定性差異
(一)污染去除效益
在設置濕地後,主辦機關持續透過專業團隊進行濕地經營管理及操作維護工作,近年來也持續擔任水質淨化之重要角色,依據102年~106年水質調查成果顯示,前述濕地(不含茄苳溪人工濕地以及五股濕地)BOD5之平均削減率、平均每日削減量分別為47%~73%、291 kg~535 kg;NH3-N(氨氮)之平均削減率、平均每日削減量分別為70%~85%、184 kg~457 kg;SS (懸浮固體)之平均削減率、平均每日削減量分別為0%~64%、0 kg~2,087
kg,有助於降低污染負荷,改善河川水體水質。
(二)生態營造功能
除了有效削減淡水河流域內生活污水產生之污染量,提升大漢溪水體水質之外,透過刻意營造之自然擬態環境,人工濕地更有效地增加大台北地區於淡水河系沿岸之自然生態豐富性,依據102年~106之生態調查結果,9處場址中共記錄到植物277種~392種,其中包括臺灣特有種者11種,稀有種12種,包含臺灣三角楓、龍骨瓣莕菜、風箱樹、大安水蓑衣、印度莕菜、菲島福木、水社柳、水茄苳、蒲葵、柳葉水蓑衣、臺灣梭羅樹、田蔥、台灣欒樹、水柳、佛氏通泉草、水蓼、臺灣大豆、鐵毛蕨等物種。鳥類部分共記錄到70種~82種,包含15種保育類鳥類,分別為保育等級I的遊隼、白尾海鵰,保育等級II的紅隼、彩鷸、蜂鷹、黑翅鳶、彩鷸、魚鷹、黑鳶、大冠鷲、畫眉、野鴝;保育等級III的紅尾伯勞、燕鴴、台灣藍鵲等。兩生類調查共紀錄9種~10種,其中記錄到盤古蟾蜍、褐樹蛙及面天樹蛙等特有物種。爬行類動物共6種~11種,其中記錄到斯文豪式攀蜥、眼鏡蛇、台灣中國石龍子、蓬萊草蜥、黃口攀蜥、柴棺龜等特有保育種。昆蟲調查鱗翅目蝶亞目(蝴蝶)共記錄29種~40種,蜻蛉目昆蟲調查共記錄21種~25種,其中包括褐基蜻蜓之特有種。目前濕地營造去之生態物種,也逐漸成為後續環境教育之內容。
表一、新北市濕地場址位置與設計處理效能說明
項次
|
流域別
|
人工濕地
|
處理排水
|
場址
面積
(ha)
|
最大設計處理水量
(CMD)
|
設計放流
水質
|
設計污染
去除率
|
1
|
大漢溪
|
鹿角溪
|
鹿角溪
|
16.0
|
12,000
|
BOD<30 mg/L
SS<30 mg/L
NH3-N<10 mg/L
|
BOD>60 %
SS>60%
NH3-N>60%
|
2
|
大漢溪
|
城林
|
大安圳導水閘門水(土城工業區排水)
|
26.5
|
16,500
|
BOD<20 mg/L
SS<40 mg/L
NH3-N<5 mg/L
|
BOD>65 %
SS>85%
NH3-N>50%
|
3
|
大漢溪
|
打鳥埤
|
土城排水
|
13.0
|
11,000
|
BOD<30 mg/L
SS<30 mg/L
NH3-N<20 mg/L
|
BOD>60 %
SS>60 %
NH3-N>60%
|
4
|
大漢溪
|
浮洲
|
湳仔溝
|
40.0
|
30,000
|
BOD<20 mg/L
SS<15 mg/L
NH3-N<15 mg/L
|
BOD>60 %
SS>55 %
NH3-N>50%
|
5
|
大漢溪
|
新海三期)
|
新海排水
|
6.5
|
5,000
|
BOD<20 mg/L
SS<15 mg/L
NH3-N<15 mg/L
|
BOD>60 %
SS>55 %
NH3-N>50 %
|
6
|
大漢溪
|
新海二期
|
新海排水
|
5.0
|
4,000
|
BOD<30 mg/L
SS<30mg/L
NH3-N<20 mg/L
|
BOD>60 %
SS>60%
NH3-N>60%
|
7
|
大漢溪
|
新海一期
|
新海排水
|
8.0
|
6,000
|
BOD<15 mg/L
SS<15mg/L
NH3-N<15 mg/L
|
BOD>65%
SS>65 %
NH3-N>65%
|
8
|
大漢溪
|
華江
|
華江排水
|
13.0
|
9,000
|
BOD<20 mg/L
SS<20mg/L
NH3-N<10 mg/L
|
BOD>65%
SS>60%
NH3-N>60%
|
9
|
基隆河
|
茄苳溪人工濕地
|
茄苳溪
|
已轉型為一般滯洪池
|
10
|
淡水河本流
|
五股濕地
|
-
|
-
|
-
|
-
|
-
|
小計(不含五股濕地)
|
128
|
93,500
|
|
|
水質項目/單位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流量
|
總處理水量
(CMD)
|
29,308
|
25,914
|
61,337
|
64,617
|
69,264
|
BOD5
|
平均入流濃度
(mg/L)
|
25.0
|
16.7
|
12.1
|
7.7
|
9.9
|
平均出流濃度
(mg/L)
|
6.8
|
4.0
|
6.5
|
3.2
|
2.9
|
平均削減率
(%)
|
73%
|
76%
|
47%
|
58%
|
71%
|
削減量
(kg/day)
|
535
|
329
|
348
|
291
|
489
|
NH3-N
|
入流濃度
(mg/L)
|
14.4
|
9.6
|
8.1
|
6.3
|
7.8
|
出流濃度
(mg/L)
|
4.2
|
2.5
|
2.2
|
1.2
|
1.2
|
削減率
(%)
|
70%
|
74%
|
72%
|
81%
|
85%
|
削減量
(kg/day)
|
297
|
184
|
361
|
328
|
457
|
SS
|
入流濃度
(mg/L)
|
49.6
|
36.0
|
38.5
|
38.3
|
47.3
|
出流濃度
(mg/L)
|
31.6
|
24.1
|
47.8
|
33.8
|
17.2
|
削減率
(%)
|
36%
|
33%
|
<0
|
12%
|
64%
|
削減量
(kg/day)
|
527
|
306
|
<0
|
289
|
2,087
|
大漢溪濕地歷年生態調查表
項目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植物
|
358種
(12種稀有及特有物種(人工培育)-臺灣三角楓、龍骨瓣莕菜、風箱樹、大安水蓑衣、印度莕菜、菲島福木、水社柳、水茄苳、蒲葵、柳葉水蓑衣、臺灣梭羅樹、田蔥)
|
277種
(3種特有種-山芙蓉、佛氏通泉草與水柳;1種稀有種-水蓼)
|
394種
(4種特有種-山芙蓉、水柳、臺灣欒樹與佛氏通泉草;3種稀有植物-臺灣大豆(鹿角溪)、鐵毛蕨(鹿角溪)、水蓼(浮洲)
|
368種
(4種特有種-山芙蓉、佛氏通泉草、水柳、大安水蓑衣)
|
392種
(2種非栽種之特有種-水柳、山芙蓉;易受害級-臺灣艾納香)
|
鳥類
|
70種3,539隻
(5種保育類-遊隼(I)、紅隼、彩鷸及八哥(II)、紅尾伯勞(III))
|
75種3,399隻
(7種保育類鳥類-白尾海鵰(I)、紅隼、蜂鷹、黑翅鳶、彩鷸及八哥(II)、紅尾伯勞(III))
|
73種4,167隻
(11種特有亞種、7種保育類鳥類-魚鷹、黑翅鳶、黑鳶、彩鷸與八哥(II)與燕鴴與紅尾伯勞(III)
|
75種3,601隻
(2種特有種與12種特有亞種;8種保育種-魚鷹、黑翅鳶、大冠鷲、彩鷸、畫眉、八哥及野鴝(II)與紅尾伯勞(III)
|
82種3,732隻次
(9種保育種-遊隼(I)、魚鷹、黑翅鳶、黑鳶、鳳頭蒼鷹、彩鷸、八哥(II)、紅尾伯勞、台灣藍鵲(III))
|
兩生類
|
10種620隻
(2種特有種-盤古蟾蜍、褐樹蛙)
|
9種1,153隻
(1種特有種-面天樹蛙)
|
9種1,241隻
(1種特有種-面天樹蛙)
|
10種822隻
(1種特有種-面天樹蛙)
|
10種843隻
(1種特有種-面天樹蛙)
|
爬行類
|
6種143隻
(1種特有種-斯文豪氏攀蜥)
|
8種80隻
(2種特有種-斯文豪氏攀蜥、台灣中國石龍子;1種保育種-眼鏡蛇(III)
|
9種284隻
(2種特有種-斯文豪氏攀蜥、蓬萊草蜥;1種特亞種-黃口攀蜥;2種保育種-柴棺龜(II)、眼鏡蛇(III))
|
8種179隻
(2種特有種-斯文豪氏攀蜥、蓬萊草蜥;1種保育類-眼鏡蛇(III)
|
11種198隻
(保育種-眼鏡蛇(III)
|
蝴蝶
|
33種1,264隻
|
40種1,446隻
|
29種1,634隻
|
38種1,112隻
|
29種1,313隻次
|
蜻蛉
|
21種601隻
|
22種1,609隻
|
25種1,781隻
(1種特有種-褐基蜻蜓)
|
23種1,250隻
(1種特有種-褐基蜻蜓)
|
25種780隻次
(1種特有種-褐基蜻蜓)
|
(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水及綠地是人類居住環境中最基本亦是最珍貴元素。然而在高度發展的都會生活中,潔淨的水源及廣大的綠地已成為都巿水泥叢林中,民眾最渴望的需求。新北市政府(舊臺北縣政府)為建構更美好的居住環境,藉由「大漢溪水岸人工濕地營造及管理」計畫執行,逐步透過河岸邊垃圾山移除、灘地綠化、人工濕地建置、生態棲地營造、濕地分區與分級等永續管理理念導入策略,大幅改善河川水質及成功進行水環境活化,並提供居住於河川兩岸的居民及生物一個友善的空間及良好的自然棲地環境。
自民國91開始,新北市政府陸續針對境內淡水河沿岸區域,規劃人工濕地型之現地處理設施,並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補助之下,挑選境內適當場址,陸續興建具有污染去除效益以及生態保育功能之人工濕地,至99年為止共興建8處人工濕地,包括華江、新海一期、新海二期、新海三期、浮洲、打鳥埤、城林及鹿角溪等8處濕地,另外包含二重疏洪道五股濕地1處天然場址。合計面積約可達到128公頃,每天最大可處理板橋、土城及新莊地區約5萬戶家庭污水(93,500 CMD),仿自然方式進行污水處理,如自然沉澱、土壤及植栽吸附、微生物分解等多元方式,達到改善大漢溪水質及營造生態棲地環境之目標。另也依據大漢溪濕地特色,共分為四大功能園區,包括「生態教育」、「水質淨化」、「濕地文化體驗」及「生態觀察」等,每年度持續進行微棲地營造(植栽種植、深淵淺瀨、礫石灘、濱岸土堤、水中枯木)、生態環境教育推廣、濕地藝術季、濕地夏令營等工作。為新北都會區創造造出豐富的生態環境及環境教育能量。
大漢溪濕地每年度約可記錄到200~300種動植物,其中約有10~15種保育類物種,如遊隼、魚鷹、黑翅鳶、黑鳶、彩鷸、八哥及紅尾伯勞等,而在民眾參與上,每年度可辦理200~250場次活動,約有10,000人次以上的民眾參與,豐富大漢溪水岸環境,增加民眾親近濕地之機會,逐步朝向濕地與人類共生之願景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