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1. 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瓊林的祭祖在金門是一個相當特殊的儀式,每年分春、秋二祭,即農曆二月初七以及十月初六,另祭祖當日之宴客,俗稱「瓊林宴」。瓊林宴源自北宋宋徽宗在宴請新科及第的進士時所設的宴席,稱為瓊林宴,即瓊秀翰林的餐食。到了明熹宗時,「平林」進士蔡獻臣在朝為官清廉,學問純正;明熹宗垂詢其籍貫,蔡獻臣答以:「浯洲平林。」皇帝認為「平林」乃文風鼎盛之地,里名卻過於平庸,嘆其是為靈秀之寶地,因此御賜里名為「瓊林」,故於明熹宗天啟五年,樂圃六世宗祠即掛有牌匾云:「御賜里名瓊林。」此後,瓊林蔡氏家廟在祭祖後,頭家(爐主)宴請族人的「圍爐吃頭」,是為瓊林宴。瓊林宴所使用的食材都是在地生產、在地消費,不需要透過運送方式,可達到低碳飲食及減少食材的旅運碳足跡效果。
2. 執行前後定量或定性差異
為承祖訓簡約、質樸,傳統的瓊林宴固定有麵線盤(象徵長長久久、長命百歲)、白斬雞(象徵白手起家)、蒜仔炒肉(象徵清清白白、白頭偕老)、清蒸芋頭(象徵多子多孫)、剝魚(象徵魚躍龍門)、肉圓孛薺湯(象徵圓圓滿滿)等六道菜。食材主要由社區農場提供,或是居民自家眷養的豬、雞,祭祀結束後,宗族成員可以一起品嘗「瓊林宴」,凝聚社區民眾向心力。另外,現場也未提供任何一次性碗筷,有助於祭祀活動中進行低碳宣導活動,讓民眾瞭解節能減碳的重要。
為照顧社區長輩,以增進長者的健康,鼓勵長者藉由定點用餐與其他長者互動,增加社會參與機會,因此瓊林社區於107年度向金門縣政府申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老人共餐實施計畫」,社區志工於每周一至五10:00開始準備餐點,協助志工共有5組(1組6人)人員輪流煮餐,而社區共餐主要是採送餐的方式給社區長輩,人數大約有60人,共同營造永續、健康、友善老人之社區照顧環境。於108年度繼續向金門縣政府申請「老人共餐服務實施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