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1.推動期程和階段性目標
有別於台灣本島都市中集合式住宅或大樓型的社區,金門縣幾乎家家戶戶都是透天厝或是傳統閩式建築,各自擁有大小不一的庭院,部分社區民眾從民國90年左右,也開始利用居家牆邊放置盆栽、種植小型苗木和觀賞用花等,使得里內各處均綠意盎然。大洋里大洋社區理事長對於社區範圍內種植綠圍籬更是不遺餘力,105年大洋社區向縣府建設處申請「金門社區規劃師培訓暨微型設計示範計畫」補助,將社區候車亭旁包覆抽水設施之鐵圍籬,栽種紫藤等攀藤類植物以遮蔽內部設施,讓整體環境呈現一致綠美化景觀,而不會因為鐵籬及抽水設施破壞周邊景觀的一致性及太突兀;另外在候車亭另一側與風水池周遭,則栽種金露花之矮灌木綠圍籬,再進行火龍果農產品公仔設置,象徵歡迎各位遊客的到來,吸引旅客駐足照相停留認識在地農產品及文化歷史,並施作解說牌以方便民眾認識栽種之植物,改善社區入口環境;為避免陽光直射建築物造成溫室效應,於大洋里民活動中心大門兩側外設立四面綠牆,並以栽種適合垂掛式綠牆之景天、蚌蘭、娃娃朱蕉、虎尾蘭、鳳梨、咖啡、粗肋草、斑葉萬兩、黃金洛石、百萬心等為主,打造出一處綠意盎然之社區綠帶。
2.執行前後定量或定性差異
候車亭正好位於金沙鎮埔華路上的一隅,為社區之入口處,推動周遭綠籬植栽工作,除了能美化景觀,提供道路綠化舒適的環境之外,也能提升社區低碳的形象。為此,大洋社區理事長向金門縣建設處申請栽種18m2、40株紫藤於鐵圍籬及1,000株金露花綠籬,除了可提供鳥類及昆蟲休息、棲息和繁衍的場所,增加綠色資源及生物多樣性,也能間隔道路和風水池,改善社區入口景觀。依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所提供的數據,每平方公尺至少栽植4株以上的灌木,每年可獲得7.5公斤的固碳量,多年生蔓藤類則是每年每平方公尺可獲得5公斤的固碳量。合計種植1,000株金露花,一年共可固碳1,965公斤。
→固碳量:[18m2藤蔓類x5(公斤CO2/年)]+[1,000株金露花×7.5(公斤CO2/4株-年)]=1,965公斤CO2/年。
於108年度積極向金門縣環保局申請「108年金門縣低碳永續家園建構推動及公有建物(空間)綠化節能設計調節區域微氣候計畫」補助計畫,於大洋里民活動中心大門兩側外設立四面綠牆,並以栽種適合垂掛式綠牆之景天60株、蚌蘭24株、娃娃朱蕉12株、虎尾蘭40株、鳳梨34株、咖啡24株、粗肋草22株、斑葉萬兩14株、黃金洛石60株、百萬心10株,共300株,依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所提供的數據,垂掛式植物每年每平方公尺可獲得5公斤的固碳量,總計栽種7.78平方公尺之垂掛式植物,則每年將可減少38.9噸之二氧化碳,計算式如下。
→固碳量:7.78m2×5(kgCO2/每平方公尺-年)=38.9 kgCO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