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環保公園低碳教育館
金門縣環保公園低碳教育館之興建流程如下:
(1)「金門縣環保公園民眾活動中心新建工程」102年起由金門縣環保局進行承包商徵選、設計規劃、建築執照申請及發包等前置作業,經費由縣府自籌。
(2)金門縣環保公園民眾活動中心於104年5月竣工落成,並訂名為「環保公園低碳教育館」。
(3)104年編列預算進行室內家具規劃設計製作採購與室內水電裝修統包工程,將二十六公頃閒置空間規劃為串連機場和環保公園的低碳建物,賦予公共空間全新生命;另建設處亦編列2,500萬經費推動「金門縣風光互補應用設施佈建示範計畫」,建置太陽能板與風力發電機於低碳教育館之屋頂,利用太陽能電池方陣、風力發電機(將交流電轉化為直流電)將發出的電能儲存到蓄電池組中,當電動機車需要充電時,逆變器將蓄電池組中儲存的直流電轉變為交流電,通過輸電線路送到插座供電。
(4)為增加館內展示內容豐富度,105年再度編列預算新增1樓空間展示內容,以環保公園涉及低碳面向之議題為標的,包括生態綠化、綠能節電、綠色運輸、資源循環等議題,結合氣候變遷、低碳生活等面向,進行低碳環境教育展示設施之建置工作,並由觀光處配合加強低碳教育館之行銷。另外也新增國際重要氣候變遷會議之決議重點與公約
(5)105年8月環保公園低碳教育館正式開幕啟用。
(6)106年計畫改造屋頂PV太陽能板併接市電,使館內用電部分為再生能源供電,並維持原電動機車充電站再生能源供電,以及增設地下儲水設施以符合綠建築指標標準,申請合格級綠建築標章。
2.劉華嶽教授低碳住宅
劉華嶽教授曾在德國擔任十一年建築師,返國後先擔任南亞技術學院建築系主任,現已至金門大學任教。過去他在桃園縣平鎮市買屋置產,也開啟環保屋靈感。因在習慣德國環保建築後,回台的劉華嶽相當不適應,因台灣潮溼氣候所致,牆壁易生壁癌掉漆,屋內像雪花紛飛,下雨還會漏水,困擾使他決定動手解決。
為求環保,他揚棄常見「拉皮」刨除重鋪方式,讓牆壁「穿新衣」呼吸,「就像人類需要運動、氧氣,才能避免生病」,他在外牆內預留2公分空隙,造成空氣對流,水泥則改為隔熱酚醛膠墊,多層絕熱,不開冷氣,內外溫差仍高達10度。
此後改善庭園的景觀生態池,他安裝自來水、雨水供輸系統,雨天蒐集雨水導入魚池旁地底水槽,定期供應魚池用水,類似水族箱打氧氣養魚,用科技頭腦,達到環保效果。
屋頂還有2座獨特垂直軸風力發電塔,不同沿海風力發電的平行扇葉,垂直扇葉使用期限可達20年,且不受地形和氣候限制;電力導進電箱,目前發電量足夠供應庭園所有電力。
劉華嶽教授更在頂樓設計太陽能發電與熱水模組,搭配屋簷的對流孔,可完全排除熱氣,屋頂吸附太陽能,使屋內涼爽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