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綠化
-
設置自然護岸生態水池、溪流或湖泊
1.行動簡介
水池、溪流及湖泊之邊坡皆以自然護岸或多孔性護岸之生態工法設計。
2.行動之重要性
臺灣地區山多平原少,溪流短急,且雨量分佈不均,在梅雨及颱風季節常常發生暴雨,因此河川溪流設置人工堤防護岸等,且過去對於生態保育不重視,因此並無使用生態工法等技術,造成小型水生動物及魚類無遮蔽之棲息場所,破壞溪流生態,改以多孔性自然護岸設計之邊坡,將能提供生物良好棲息環境,也能達到環境綠美化之效果。
3.行動負責及參與單位與人員
(一)中央: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經濟部水利署。
(二)直轄市、縣(市):縣市政府、縣市環保局、相關之主管單位。
(三)村里(社區):社區居民、社造團體、鄉鎮村里長。
4.行動推動時程
(一)短期(101~103年):持續進於水池、溪流及湖泊之邊坡皆以自然護岸或多孔性護岸之生態工法設計。
(二)中期(103~105年):持續進於水池、溪流及湖泊之邊坡皆以自然護岸或多孔性護岸之生態工法設計。
5.行動實施要項及作法
調查適當之生態工法:依各水域不同特性,設計不同之生態工法進行邊坡護岸之改造。
6.行動專案成本及資源需求
專家學者諮詢費用,生態工法執行之成本。
7.中央推動之相關方案
無。
8.縣市推動之相關方案
各地在溪流、湖泊整治上皆以生態工法為參考依據。
9.取得認證點數須提交之文件
水域之邊坡以自然工法設計之規劃書。
10.亮點:鄉鎮市區進行之作為
辦理綠色博覽會展示水池、湖泊、溪流之邊坡設以自然護岸之好處,達到宣導推廣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