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碳生活
-
與社區大學及學校合作推廣低碳生活課程與活動
1.行動簡介
在臺灣,社區大學屬於民間推動的教育及社會改革運動,其創設目的為「解放知識」與「催生公民社會」。社區大學希望打破菁英獨享的教育象牙塔,提供成人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與認識現代社會的學習管道。 1998年在台北市成立了全國第一所「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之後,臺灣各地區紛紛興辦社區大學,帶動了一股成人高等教育學習的新思潮,社區大學與在地社區、居民相結合,透過反覆的共讀、思辨、討論過程,規劃出具體的實踐行動,期盼能形塑出一個富涵公民素養、創發臺灣新文化的「公民社會」。(資料來源:財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2.行動之重要性
根據「終身學習法」第三條第五款:「社區大學:指在正規教育體制外,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自行或委託辦理,提供社區居民終身學習活動之教育機構。」
社區大學的重要性可於「終身學習法」第九條中得知:「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為推展終身學習,提供國民生活知能及人文素養,培育現代社會公民,得依規定設置社區大學或委託辦理之;其設置、組織、師資、課程、招生及其他相關事項,由各級政府自定之。」
作為有別於「正規教育」之外的「非正規教育」,社區大學扮演着相當重要的角色,代表的學習的延續性以及教育的永續性。離開學校之後的學習,便是屬於「非正規教育」,不僅時程長、學習也很多元,學習內容更與實際生活結合,因此社區大學便是落實「終身學習」的重要媒介。
3.行動負責及參與單位與人員
(一)執行單位
1.
中央-教育部社會教育司、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環境保護小組
2.
地方-各縣市教育局
(二)協調單位:
1.
中央:環保署、經濟部、內政部、能源局
2.
地方-各縣市環保局、社區大學
4.行動推動時程
(一) 短期(1到18個月):
1.
強化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原有之輔導功能與提供專業協助
2.
重新檢視社區大學課程,使之成為「正規教育」之延續
3.
整合現有教學資源,包含社區大學與學校
(二) 中期(18到24個月):
設置終身學習中心,依北、中、南、東區域特性設置。
(三) 長期(25個月以後-)
終身學習中心執行成效評比與政策改善。
5.行動實施要項及作法
(一) 強化教育部社會教育司之輔導功能與提供專業協助
說明: 為因應國人對終身學習的需求伴隨少子化和高齡化的速度日增,而目前對社區大學的規範卻僅有《終身學習法》中的兩條條文,建議教育部增加教育部社會教育司之輔導能力、配合現階段中央所推動政策。
(二)
重新檢視社區大學課程,使之成為「正規教育」之延續
說明:各社區大學的設立多屬於「獨立性」,並且有更多的自主性。因此各社區大學在課程規劃上偏向多元發展,但也代表課程內容較為分歧,因此若要將社區大學視為推廣低碳生活的媒介,應當找出各社區大學現有教學資源。
(三)
整合現有教學資源,包含社區大學與學校
說明1:全國共有83所社區大學、13所社大分校(資料來源:財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教育部社教司應站在中央的角度,協調全國各地的社區大學,彙整不同社區大學的辦學經驗,協助共同化解所遭逢的各項困難,並對社區大學未來的整體發展進行長遠的規劃。其主要協調的任務應包含:一、輔導社區大學規劃相關低碳生活方案及計畫 二、協助社區大學低碳生活課程及教材教案的研發與深化。五、扮演各級政府與全國社區大學溝通交流平台,促成政策對話。六、為提昇臺灣社會公民環境素養,倡議並推動各項低碳生活公共論壇與公民行動。七、協助出版低碳生活相關之影像、數位的平面及電子出版品。
說明2:學校教育相較於社區大學,較有系統性,因此如何將學校資源彙整,包含軟硬體設施、教材教法、師資等與社區大學作結合,並落實於社區中,將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成為真正的「終身學習」。
說明3:以原有學校資源為基礎,整合「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教學資源,將有助於推動低碳生活課程與活動。
(四)
由教育部與環保署規劃「低碳生活內涵」
說明:
(五)
設置終身學習中心,建立雙向學習管道
說明1:各社區大學在設置時有其「區域性」與「獨特性」,而推廣低碳生活也應當考慮區域的差異性,因此,依據區域性-「北區」、「中區」、「南區」、「東區」等四區,設置重點規劃之「終身學習中心」,由此某某區終身學習中心與在地「特色學校」、「綠色學校」、「綠色大學」作資源結合,共同推動低碳生活課程與活動。
說明2:由終身學習中心與在地「特色學校」結合後,運用原本的學校,資源,包含:師資、教材教法、場地,發展出屬於在地化的「低碳生活課程」與相關活動。
說明3: 學習不是單向的、單方面的,推動低碳生活時也應如此。學校、社區大學提供專案師資、教材、硬軟體資源,而社區也應當有供學習之資源,例如農夫市集等。應此透過學習場域、教學內容的結合,真正落實低碳生活。
(六)
完善的推動策略
說明1 :整合兩者的教學資源並非一蹴可及,因此透過橫向與縱向的結合,搭配完整的教學策略,才可真正使社區與社區大學、學校間相互合作。
說明2:可依循「綠色學校」的認證方式,將「終身學習中心」進行評選(課程、教材、活動、師資培育、學習人數等),獲選者可獲得某種程度的獎勵與補助,借以鼓勵其他社區大學比照辦理。
6.行動專案成本及資源需求
社區大學十年計畫:1000萬/年/中央、500萬/年/地方
現有教學資源整合:1000萬/年/中央、500萬/年/地方
設立終身學習中心:1200萬/年/區域
推動策略、評鑑制度:1000萬/年/ 中央(評鑑)、500萬/年/地方(推動)
7.中央推動之相關方案
(一) 終身學習法
(二) 教育部補助及獎勵社區大學及其相關團體要點
(三) 教育部補助及委辦經費核撥結報作業要點
(四) 非正規教育學習成就認證辦法
(五) 社會教育機構或法人辦理教師進修認可辦法
(六) 教育部評鑑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社區大學實施要點
8.縣市推動之相關方案
(一)
臺北縣社區大學設置暨獎助要點950928
(二) 臺北縣社區大學審議委員會設置暨作業要點
(三) 臺北縣社區大學校務評鑑暨作業要3修
(四) 台北縣社區大學退場機制暨作業要點
(五) 台北縣社區大學優良課程獎勵要點95.09.28
(六) 臺北縣立各級學校校園場地提供社區大學使用作業要點951011
(七) 975 2修 社區大學收退費注意事項
(八) 臺北縣社區大學社區學習點設置要點 3修
(九) 申請設置臺北縣社區大學說明
9.取得認證點數須提交之文件
鄉鎮市政府若要獲得「認證點數」,需提交相關證明文件,包括鄉鎮市內實際執行與社區大學「合作推廣低碳生活課程與活動」之證明文件。
10.亮點:鄉鎮市區進行之作為
賦予「亮點」之鄉鎮市區,不僅是榮耀,更是一種象徵性指標,因此賦予亮點的鄉鎮市區,在提供課程與活動數均有嚴格的標準。